自主创业、融入城市化、跳槽谋发展,以及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而产生的“soho一族”等新思维,成为时下的就业宣言。
采写/《中国改革》记者 韩 雪 蒋卫武 冯善书
与2008年国人在雪灾、地震、奥运、丰收种种跌宕起伏的情绪中翻滚相比,2009年的开端显得平稳了很多。
在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里,各地依旧庙会林立、人潮涌动、红红火火。亲朋好友汇聚一堂时,稍做留意的人就会发现,往年并不会引起广泛关注的就业问题,已经悄然挤进了热门话题排行榜的前列。人们甚至口耳相传,与“裁”音同的“财源广进”、“招财进宝”渐被健康、顺利取代,形成了2009拜年的新避讳,这场始于2008年冬季的就业寒流对2009就业市场的影响,已然成势。
这次,我们选取了这个生态圈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个点,高端人才积聚的经济金融中心、立志中部崛起的人口输出大省,以及外向经济的最典型先锋,不同的人群在这场国际金融寒流的影响中,在“奔就业”这一相同的主题下,尽显百态。
失业,在如今的中国人眼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儿。1998年开始的那场历时七年的“国企大裁员”,砸掉了六成国企职工的“铁饭碗”,累加近3000万人从中切身体会到了“失业”的寒意。
此后十年时间,中国城镇劳动力就业大军从国有道路开到了民营平台;“天之骄子”的高校毕业生,经历了一场供求彻底颠倒的大转变;总数已经超过1亿的“80后”第二代农民工走到了发展进程的前台。十年,中国的就业市场完成了一次大洗牌。
在这个由新主体参与构架的就业群体,面对低迷的就业市场,静候政策或自怨自艾不是他们的风格。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身经百战”,自主创业、融入城市化、跳槽谋发展,以及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而产生的“soho一族”等新就业思维,完全取代了铁饭碗、一厂养终身、赚钱只为回乡的老想法,成为时下的就业宣言。
然而,无论怎样的结构,我们都必须承认从外部来看,寒流已然来袭,且力道确实凶猛。在国内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和整体发展模式亟需转变等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2009年的就业生态究竟如何?政府、企业甚至每个劳动者在其中应该如何救助和自救?未来应怎样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就业模式?我们有着很多疑虑和难题,希望能通过专家的论道求得解答。
从目前看来,中央为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投入4万亿以拉动内需促增长保就业,其效果预计将在今年上半年开始有所显现。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做法颇似上个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就业岗位确实能用较短的时间缓解就业压力。但“罗斯福新政”中的另一条,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似乎对当前的中国更具长远效果和启示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