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野:不愿结婚生子甘当贤妻良母的日本妇女(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28 16:54 新浪文化 | |
据2000年4月日本总务厅发表的统计,现在日本14岁以下低年龄人口为1 858万,占日本总人口的14.7%,已经连续19年减少。估计14岁以下低年龄人口2025年将减少到约1 600万,2050年将减少到1 300万。“少子化”的主要原因是未婚率和晚婚率上升,从1985年到1995年十年间,25—29岁日本女性未婚率从30%上升到50%。日本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75年到1997年,由24.7岁上升到26.6岁,已婚女性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有22.1%没有孩子,在 “少子化”现象给日本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虽然由于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失业加剧、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近年来日本的劳动力有效供给系数逐步降低,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过去仅限于部分产业和中小企业,逐渐扩大到所有产业。为此日本的外国移民社团乘机出谋划策,提出日本可以通过“有步骤地移民”来解决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孩子数量的减少,还使日本的许多大中小学校生源不足,很多学校为了保证生源,都扩大对外国学生的开放。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少子化”伴随的“老龄化”,未来谁来养活日本的老人成了社会上普遍的远忧近虑。 表面看来,日本在人口生育方面与中国面对的问题似乎完全不同。尽管中国在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下,人口的出生率、净增率和妇女总和生育率都降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由于基数太大,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然是一个吓人的数字。过去有中国每年“生一个加拿大、死一个葡萄牙、净增一个奥地利”笑谈,现在生的少了,但每年仍然净增800多万人口,按这样的水平,15后中国就又增加一个日本的人口。但现在在中国城市生活的人,对日本目前婚姻、生育行为所出现的趋势,也都毫不陌生,中国再过十年,恐怕要面对与日本同样的问题。 在现代日本,尽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收效甚微。那些因人工受孕而生育双胞胎、三胞胎婴儿的母亲们,觉得自己成了拯救社会的“英雄母亲”,她们自发组织起来,向政府和议会发出呼吁,要求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援。2003年,日本一个全国性的多胞胎母亲后援网络应运而生,参加的有20多个多胎母亲团体。 因为社会的“少子化”,“寄生单身女性”成为社会舆论所非议和被“漫画化”的现象:“她们就会打扮享受,没有社会和家庭责任感,嗜好购物、聚会和旅行,30多岁了还自以为是豆蔻年华,依旧与父母厮守在一起当‘乖乖女’,还大言不惭地说孝敬老人。”但日本女性主义团体则给予回击说,“‘寄生单身’是现代女性时尚和最具现代韵味的生活方式,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日本社会‘男性至上’的根基。”据统计,超过25岁的日本单身女性是未婚一族中最突出的群体,在过去的15年里,快30岁还没有结婚的日本女性在未婚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从30%增长到50%。在东京,70%以上的单身女性同父母住在一起。 日本“单身寄生女性”的增多,让那些房地产商也感到是有潜力的消费客户,他们的广告宣扬“有房子的单身女性,才是有味道的单身女性”。《东京都住宅白皮书》也显示,目前东京共有单身男性96万人,单身女性约60万人,其中花钱购买私宅的单身男性为8.5%,而单身女性为13.3%,而34岁是个分界点,年龄越大,单身女性的私宅占有率超过单身男性越多。 日本女性的婚姻、生育选择验证了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教授的生育理论,这位人称“经济学帝国的最大殖民者”的学者,很善于用理性选择的原理去解释人类婚姻、生育、教育、犯罪等社会行为。根据贝克在《家庭论》中的分析,生孩子的总成本,是由抚养的“直接成本”和因此而丧失的进修、娱乐、晋升等机会的“机会成本”构成的,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都市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生孩子的“机会成本”会比“直接成本”增加得更快,这就是为什么城市比农村、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高的比教育水平低的人群,女性的生育率要低很多。 传统社会中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低,平均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也低,婚姻成了男性的地位和收入与女性容貌、体贴的交换。现代社会女性教育水平、收入和地位都不次于男性了,可怜的男人还有什么本钱能够交换? 把人类的婚姻、生育这种复杂的情感行为纳入冷冰冰的经济逻辑,让人感到像是对人性的“冷酷手术”,但这种分析的普遍解释力,又似乎让人不能不折服。但个体的理性选择却也往往容易导致违背人类发展理性的“集体无理性”,奥尔森(M.Olson) 所揭示的这种“集体行动的逻辑”在很多社会领域重演,生育过度抑制的现象是这样的戏剧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