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世界冠军自述所经历的中国乒乓外交(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1/31 16:28 新浪文化 | |
1997年,我带着腿伤参加了乒乓外交25周年庆祝活动 我1985年出国,那年我35岁。我出国的想法挺简单的,周恩来当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对他一生的革命经历产生了影响。我打乒乓球走过很多国家,但都是走马看花,我要像周恩 抱着出去看一看、闯一闯的想法,我最终选择了德国,因为德国乒乓球俱乐部比较多,挣钱相对容易一些,比较容易生存。本想待上几年就回国?熏不料想,为了在德国长大的孩子,我迟迟未能回国,一待就是18年。这18年里,我在德国先后在慕尼黑等城市学习语言、打球、教球,最后还做一些体育产品方面的生意,在慕尼黑开了一家体育用品商店。直到一次意外,我面临着又一次选择。 那是1997年复活节的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车被撞了,人也受伤了。后来我爱人告诉我当时的场面很惨,车在冒烟,我满身是血,毛衣,皮带和血肉粘在一起。我被送到医院抢救,诊断结果是骨折,在医院的日子里,我想得最多的是还能不能打乒乓球。当时德国一些媒体报道说,梁戈亮不能再打球了。乒乓球是我事业的支撑,是我价值的体现。此时我心中的信念是:我不能离开乒乓球台,我不能不打乒乓球。于是住院没有多久,我就强烈要求出院,以后开始顽强地恢复锻炼,腿刚有好转,就开始天天跑步。 车祸三个月后,也就是1997年7—8月,国家体委告诉我为纪念“乒乓外交”25周年,中国乒乓球协会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国乒乓球协会将于7月下旬至8月下旬联合举办系列交流活动,希望我参加,但是要自费,还要参加表演赛。我没有任何犹豫,就自费到了美国,来的人挺多,可惜的是庄则栋没有来。活动搞得挺隆重,在庆祝活动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发表了讲话,肯定乒乓外交的重大作用,在这次讲话中,确认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在乒乓外交之前,美国政府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开通往中国的大门,但是没有 找到。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让斯诺上天安门与他站在一起,是放个试探气球,要触动美国人的感觉神经。但是美国政府不相信斯诺,机会就失去了。但是乒乓外交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表演赛中,我的对手还是25年前在北京比赛中那个黑人选手,他是有备而来的,他知道我遭遇了车祸,想趁我腿伤尚未彻底痊愈赢上一回,不料还是输了。 作为乒乓外交的亲历者,我深感到:为国家做点事情很自豪。 我也通过这段经历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我心中,国家利益是高于一切。在德国,我为自己立下规矩:不在德国国家队当教练,不申请德国护照加入德国国籍。车祸以后,我决定回国。现在我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当体育教授。 (编辑:独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