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城市扼制垃圾产量如何突破瓶颈

2013年11月10日10:40  新民晚报: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

在城市环境认知的微观领域,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有忧患意识。去年一次环保公益讲座进校园的活动中,笔者结识了上海高安路第一小学刚刚四年级的宗珈禾同学。小宗同学忧心忡忡地询问我:上海每天生活垃圾的总量已经达到1.8万吨,相当于9000头长颈鹿;如果不进行分类管理,每天9000头长颈鹿横冲直撞会是什么样子呢?为满足他和小伙伴们额外的求知欲,我不得不编了本《垃圾分类ABC》的科普读物;后来学校把它列为拓展课程教材并进行教学跟踪。

事情并没有了结!孩子们不断向我提问并报告给我各种数据、实地案例或海外见闻。一段时间观察下来,孩子们还是感觉到上海城市的垃圾分类进程并不理想;他们更担心自己长大后的居住地会被“垃圾围城”。许多生怕和同学分离的小朋友,也不得不接受父母移民的意志,因为,他们也担心:自己有一天被垃圾包围。

  当此时,我就一再向孩子们强调: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是项等不得也急不得的社会事业。我们一定要行动,积极地行动,但同时,这项事业急不得,现在是碰到了“瓶颈”,我们还要有耐心。关键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告诉大家,为什么会出现局部的“垃圾围城”现象。因为城市用地越来越紧缺,而垃圾处理手段基本靠焚化和填埋。如在人口2400万的特大型沿海城市上海,老港填埋基地的空间容量已经接近极限。如果不从源头上遏制垃圾产量,城市将失去生活魅力和发展潜力。要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实施垃圾分类是较理想的方式。

  上海目前在垃圾分类领域,已基本完成立法调研。同时,群众中自有大智慧;也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具体的路径。如一棵长2米左右的茭白,其食用部分仅15-20厘米,众多茭白叶子就成了废物。在以往采收季节,成千上万捆鲜绿的茭白叶子,有的被丢入河中造成水质污染,有的则被焚烧或随意堆放而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展开了对农产品废弃物的开发型治理,特别是陈云家乡的青浦区练塘镇,设计实施了“茭白叶子编结”脱贫致富项目,即将茭白叶子脱水后开发成为特色手工艺品并出口海外市场。自2004年实施至今,练塘镇以妇女为主体的茭白叶子编结人员已达6000余人,年产值4000多万元,最好的编结户年收入近4万元。该项目解决了茭白叶子废弃处置难题,既保护了生活环境,又促进了居家就业直接增加收入。

  垃圾分类进程的推进也确实“急不得”。相信参观过2010年世博会台北城市馆的市民以及孩子,都会佩服台北方面的综合治理模式。笔者恰好曾在台北体验过社区管理事务,深知推进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其社区管理的首善之处在于居民自治和科普惠民,“罚款”其实是最后选项。而其针对社区居民的科普,很少涉及“太空”、“深海”、“核电”等高科技选题,但突出“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绿化保持”等身边话题。同时,台北的各个小学持之以恒地开设“垃圾分类”课程已经30余年,因为垃圾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多样化。

  无独有偶,在首尔、香港、吉隆坡等亚洲其他环境优美的城市,也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方面不遗余力,不仅有政府的专项经费投入,还有与时俱进、图文并茂的科普教材。就是新加坡这样罚款严厉的城市,同样对“居民垃圾分类与否”采取“先教后罚”的方针。而在笔者看来:没有教化,“罚款”几乎就是鼓励“不分类”的凭证。

(编辑:SN101)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单士兵:家长为何很难向老师讨公道
  • 新京报:“谈笑数回扣”别只追究医生
  •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媒体评论汇总
  • 环球时报:三中全会将塑造未来十年中国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