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据新华社报道,杭州地铁一号线正式开通未满一年,其3个高架站台已碎裂了46块钢化玻璃。而早在2008年,杭州地铁还发生过造成21人死亡的施工塌陷事故,从去年11月开通运行以来又屡屡发生安全事故。
这样命运多舛的地铁,恐不多见:未出生就发生严重事故,出生后一地鸡毛,诸如局部漏水、漏电、电梯楼梯致人滑倒等事件时有发生。最近,最让乘客疑惧的当是钢化玻璃碎裂事件。有专家分析称,即使按“千分之三自爆率”的钢化玻璃“行规”来看,3个车站一年碎46块玻璃也太过异常。更可怕的是,杭州地铁方面找不到玻璃碎裂的原因。
碎的是玻璃,忧的是乘客。破碎而又道不明原因的玻璃,仿佛充满现实嘲讽的隐喻,它既昭示了地铁安全的脆弱,又点出杭州地铁公司的节操,责任濒临破裂。玻璃碎裂,原因真的很难找吗?即便难找,也应该快速更换,如果放任碎裂玻璃毫无防护地悬于候车站台上,乘客安全如何保障?
杭州地铁一号线频出问题,是该接受体检了。不体检,就难以发现问题,更难以对症下药。照此发展,杭州地铁一号线恐怕还会出问题。快速启动体检机制,既是对杭州地铁负责,更是对公共安全负责。
谁来体检?显然不能仅让杭州地铁公司自查。自查,即便发现了问题,也未必会自曝其丑。这就需要由专业的独立第三方,对杭州地铁进行“全身体检”,探询问题频现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杭州地铁一号线屡现事故,特别是一些硬件出现质量问题,难免令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豆腐渣工程。因此,除了专业部门的体检,司法部门也不妨适时介入。
地铁,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问题不断,就会打击公众乘地铁的信心,问题一日不解决,公众的疑虑就一日难消除。不知道杭州地铁公司的负责人,抑或监管者,每天是否坐地铁?有网友呼吁,应该让那些管理者都来“坐一坐地铁”、感受一下“头顶碎玻璃”的“步步惊心”。不管这种呼吁能否得到响应,管理者都应该体谅乘客的忧心、读懂他们的不满。
与其事后痛悔,不如事前预防;与其推卸责任,不如扪心自问。地铁关乎公共安全,运营方和监管者守土有责,才能将问题消弭于萌芽。正如业内人士所称,公共服务往往就是“事在人为”,只要把公众利益摆在首位,很多难题其实根本不是事儿。就怕相关人员稀里糊涂,不到大祸临头不知省思。
目前,我国在建地铁线路超百条。修地铁是好事,但如果保证不了安全,地铁就可能把乘客带往灾难之地。但愿各地的地铁热,载满责任,驶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