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不妨大胆起用年轻人任地方干部

2013年12月06日07:17  环球时报

  赵可金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改革做出了全面规划,气势恢宏,任务艰巨,明确了今后五到十年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然而,改革能否真正成功,除保证中央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外,还必须解决政策到了地方,由什么人来执行的问题。

  从改革事业的长远战略意义来看,省部级领导可多考虑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司局级干部可多考虑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选拔一大批充满朝气的年轻领导干部,敢于将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去锻炼。即使偶尔出些差错,有中央领导的稳妥把控,也不会出大问题,总结经验就是了。五年以后,这些经受改革锻炼的领导干部成长起来,成为经验丰富的改革家,对我们党和国家就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

  除年龄因素外,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现阶段也十分重要。中国改革已经进入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新阶段,我们需要理论家,但不能依靠理论家,我们要依靠在实践中脱颖而出的改革家。

  选拔年富力强的地方领导干部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从基层走出来的理论家。要着重选拔那些担任过县委书记且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将他们放到改革的风口浪尖,担任一些关键部委和关键省份的关键职务,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先锋队。二是从理论界走出的实干家。要着重从高校、智库、科研机构、媒体选拔一批有社会影响的理论家,将其放到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地带,担任独当一面的重要职务,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突击队。三是从中央沉下去的改革家。要着重从中央部委选拔一批懂政策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地方队伍,担任地市级常委、副市长,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预备队。总之,要量才使用,扬长避短,着眼于培养政治坚定、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接班人。

  当前,我们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累计共有1000多万未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都受到多年教育,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财富。在过去30年,中国改革发展靠的是2.6亿农民工。目前,我国每年毕业600多万大学生,今后30年,能否将2亿大学毕业生用好,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的成败。

  大国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力。党和国家要探索转化大学生资源的新途径,决不能浪费人才。除了公务员录取、企事业单位招聘以及其他市场化就业之外,中央要倾斜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公益行业和落后地区贡献才华。实施“三个100万”工程,每年选拔100万大学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做实习生,实现从“校门到社会”的对接;每年选拔100万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挂职锻炼,三年后选拔充实党政机关;每年选拔100万大学毕业生参与社会事业和志愿服务,使之成长为社会管理的优秀人才。

  要根据人才流动规律,发动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定期到基层交流锻炼,基层干部到中央部委交流学习,才能建立上下互动、左右贯通的“人才高速公路”。▲(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从2G到4G,中国追赶西方的缩影
  • 环球时报:中国人更重民主实质而非形式
  • 新京报:苏州“拆迁血案”应及时公开案情
  • 环球时报:拜登知道不能为日本毁掉了中国行
  • 钱江晚报:陪球陪得副县级,该反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