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专利保护不力,创新战略将打水漂

2013年12月06日07:22  环球时报

  创新离不开专利保护

  张友春(国防信息化与战略管理论坛秘书长):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好像没有引起我国有关机构足够重视——专利量上去了,2012年我国已成为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大国家,质量也有了提高,但专利保护政策和措施是否能与之匹配?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增长很快,相应的技术含量也很高,所以这方面的专利保护非常重要。如果保护不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防止出现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风险”!

  吕本富(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实现创新驱动必须把4个环节接上:第一,科研和应用的方向要一致;第二,在创新成果的流动方面要有衔接;第三,创新价值的评估由市场检验;第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配套。就像苹果,除了手机以外还配套一个苹果商店。我们恰恰在这四个关键的创新环节上是脱离的。科学技术并不是自然能够成为第一生产力,一定要把四个环节连上才可以,否则就是口号。

  除了这4个环节,还有4类创新链:第一,颠覆式创新,即一个新技术把旧的产业颠覆了;第二,牵引式创新,即美国那样;第三,持续式创新链,这是德国人做的;第四,追赶式创新,日本是典型。在这四条创新链中间专利都是核心,因为专利是技术成果最完整的体现,而且同时和商业模式以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连在一起。

  中小企业艰难维权

  余长江(君尚专利代理事务所所长):跨国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同我国国内企业打官司的时候,握有先天优势:首先它们玩专利、玩知识产权比我们年头长太多,在法律程序的研究上,在专利综合作战能力上,经验足,比国内企业强很多;第二,跨国企业进驻中国多年,已经有相当影响力;第三,跨国企业财大气粗,能够找中国最好的法律资源来协助它们。因此,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专利被国际巨头侵权,打官司非常困难。2011年,北京中院做了一个统计,在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外企胜率是六成左右。2012年,浙江公布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所有外企胜诉。

  李东旭(福建伊时代公司技术副总裁):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它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较弱。民营创新型企业搞新产品研发很不容易,尤其涉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先技术,更是如此。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先技术提供保护和支持。另外,要有监督机制。专利复审部门应对复审结果负责,复审错了就得追究。可以想象,如果一家弱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被复审错了,再让其去打官司,它可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要建立监督机制。

  企业要学会构筑专利“栅栏”

  宋合成(清亦华专利代表事务所专利代表人):第一,专利基础工作要做扎实;第二,可以通过无效自己的专利,来检验坚固性。据统计,中国的发明虽然经过实审,无效的比例还是在40%左右。好的技术不见得是好的专利,因为需要律师用法律语言把专利说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技术转化成专利的过程并不容易。

  朱崇坤(中国行为法学会基础研究会秘书长、律师):一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技术创新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个准备不是找几个技术人员来研发产品,而是要把整个专利保护和下一步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都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因为我们在实务当中经常碰到这个问题:挺好的专利技术,毁在代理机构没写好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上,这点特别重要。另外要注意国际化大趋势,一项专利除了在本土应受保护之外,我们还要研究国际专利保护的规则。

  专利保护亟待国家扶持

  吕本富:随着我国在专利方面的剧烈转型,我们最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除了申请以外,整个专利的中介行业在我国是不发达的,和创新发展形势不匹配;第二,中国没有专利收储公司——将没人注意的专利收进来,再卖出去,像对股票一样;第三,中小型民营企业是创新主力,可以成立国家层面的专利援助机制,帮它们做专利领域的“催熟”。如果做不好这三件事,由赤脚变成穿鞋的我们就会不适应,不仅距离国外水平差得很远,也不适应本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形势。

  刘增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战场、一个大战场,实质上要跟国家的战略联动起来。知识产权是我们今后企业竞争力或者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基础。要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中小企业在内的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处于弱势,亟待得到国家法律的支持。

  张友春:中国需要制定切实有力的法律政策和措施来保护本国知识产权,特别是涉及信息和国家安全利益的一些关键技术,我们要从国家的层面上介入加强保护,因为这些方面仅靠法人实体自身的保护显然不够。

  通过个案寻找一套保护我国知识产权和国家利益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以及规范。从具体实施上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集中和动员各方面的专业力量和政策力量,办好知识产权保护这件大事,打赢一些具体个案,从而鼓舞我们的士气。▲(本文是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高层研讨会内容摘编)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从2G到4G,中国追赶西方的缩影
  • 环球时报:中国人更重民主实质而非形式
  • 新京报:苏州“拆迁血案”应及时公开案情
  • 环球时报:拜登知道不能为日本毁掉了中国行
  • 钱江晚报:陪球陪得副县级,该反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