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延迟退休,谁与重体力劳动者对话?

2013年12月12日11:23  海外网

  近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我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可能会从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媒体称,男50岁和女45岁是现行规定的最低退休年龄,可能会成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先行者。但退休年龄低的群体基本都属于重体力劳动者,甚至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人。

  今天看来,渐进式延迟退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共识。无论是老有所养,还是老有善养,关键是各得其所,既不能早早闲着,也不能迟迟累着。根据人社部的权威解读,渐进式延迟退休有三层含义:一是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二是分步骤,可能会考虑从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三是“迈小步”,用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平滑过渡。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一者,低龄退休者本就是“受照顾”群体,如果首先拿他们“开刀”,决策之善恐怕会斯文扫地;二者,对于重体力劳动者等,本就属于透支体能与精力的状态,虽然看似提前了几年退休,但实际上工作时长未必比晚退休的公职人员少,如果单纯以年龄来“均衡”,或会出现新的失衡。正如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清洁工抱怨道:“年纪一大就不能继续当清洁工了,而那个时候我还领不到养老金。我的生活该怎么办?”

  重体力劳动者等群体在延迟退休中,显然属于话语权较弱的部分,但客观而言,他们又是最苦最累的一群人。2013年11月,《小康》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中开展年度感受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人的最大感受是“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特别累”,还有人“越来越累”……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对于一线劳动者,尤其是高强度、重体力劳动者来说,他们的辛劳程度显然不能与常规服务性工作或脑力劳动者相提并论,在延迟退休的政策考虑中,也理应得到区别对待。

  年华老去,青春不再,谁都会担心后顾之忧。作为事关公共利益的制度设计,延迟退休已经从理论争议走向“试水”。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所言:“中国社会亟需一场理性的对话。”洗衣种花,还是继续奔波,不能任由专家学者闭门造车,必须将利益博弈置于公开透明的决策平台之上——既要听得见利益关切者的意见,更要将种种声音糅合成“最大公约数”,以程序正义消弭公众吐槽背后的焦虑与不安。

  只是眼下,延迟退休,谁来与重体力劳动者真诚对话呢?

  (邓海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高院庭长“开房”不一定是私事
  • 环球时报:春节假期来回挪岂不成了“朝三暮四”
  • 人民日报:“家风”可正源头清
  • 解放日报:爱国,情怀和尊严的传递
  • 椿桦:法官与女律师开房“研究”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