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承诺,启程迎新

2014年01月01日07:51  南方都市报
铭记承诺,启程迎新 铭记承诺,启程迎新

  辞旧迎新,这是新年的节奏。    

  过去的一年,你或许志得意满,更上一层楼,也可能历经坎坷,遭遇暂时的挑战,这都是现实生活的赋予。在你的周围,有无数的小伙伴经历着和你一样的故事,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际遇,时间诉说青春的美好,也镌刻着生命的衰竭,人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时间则见证着存在与衰亡,寄托了人最后的尊严、终极的公正。新的一年,我们与时间妥协,也和时间握手。

 

  悲观的人说,“世界上充满了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作家辛格语)。欢乐自不必说,所谓悬念,无非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去的一年,我们以“梦”为起点,借由“中国梦”这个特殊的词语,不难看出个体梦想的平凡与伟大。“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此阐述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个体的梦想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

  既如此,新的一年,我们重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经典格言,寄希望于个体自由发展,为国家社会的丰裕与活力创造条件,也期待来自体制变革的红利能够让个体受益。相对而言,我们尤为关心后者,因为历史昭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首先取决于一个灵活变通的社会体制。从晚清时期君主立宪的变革主张到改革开放早期邓小平的“猫论”,历朝历代走出困局的努力,秉持的是“变则通”的政治哲学,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有赖于及时有效的变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革主张,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如今面临社会矛盾突发、贪腐现象层出不穷。这是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阵痛,环顾各方开出的药方,如建立新纲常,或“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这类主张,其所依托的,多为政府之积极作为,这反映了当前改革的共识,即国家的现代转型首先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政府。

  目标的实现涉及方方面面,过去的一年,经过各方表态,答案逐渐浮出水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极力倡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此有细化表述。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须厘清政府与市场之关系,破除管家式政府的旧传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渐建立自由市场的过程,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议题。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冲动,源自权力背后的利益关联,从市场角度看,政府的过度干预都不利于营造市场经济。2013年自上而下继续强化对行政体制的改革,李克强总理多次重申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权,今后的改革重心仍然在于找到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定位。

  在司法领域,须强调司法公正和法律思维。2013年的部分大案要案,在部分热点案件中,舆论呈现对弱者的特别关怀和对涉及富人、官员量刑质疑的云泥之别,法制强而法治弱,仍然是当下中国社会治理之要害。三中全会“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十八大报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表述,彰显执政党已逐渐形成法治信仰,如何让法治落实到日常政治生活,是接下来改革的关键。

  在政治领域,有效的权力制约体系是应有之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制约权力,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自十八大以来,多名高级别官员先后下马,最高检察院近24年来首次向人大作反贪报告,中纪委开通官方网站,接受民众举报,与此同时,“八项规定”雷厉风行,地方实践逐步跟进。这一系列举措可谓切实有效,但反腐败行动如何从“规定的胜利”向“制度的胜利”过渡,仍然还须探索。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其困难在于它是对自身的革命,在于它要和时间赛跑。过去一年,一本《旧制度与大革命》风行中国,足见中国社会精英对于本国之命运饱含忧患。深化改革关系到今后中国社会的前景,以往的改革不乏经验和教训,后继者不如本着“温情与敬意”对待前人的努力,对于今后的改革,则可多一些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承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让我们铭记承诺,迎接新的征程。

 

(编辑:SN057)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青年时报:我有点同情张艺谋了
  • 北京晨报:警惕黄佟佟式的歧视
  • 环球时报:为中国政府同安倍“绝交”鼓掌
  • 王传涛:“脱销的包子”是一种跑偏
  • 南都:男性亟待纳入性犯罪法律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