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我们不能只有“小时代”

2014年07月25日08:26  解放日报 收藏本文

  施平

  《小时代》的市场号召力有目共睹,拍到第三集,这部“粉丝电影”的总票房就超过了十亿,跻身中国电影史上最赚钱的作品。不管外界如何看不懂、舆论如何吐槽,客观上《小时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透视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与文化需求,解读他们多元化的个性表达和思想观念。只有抓住他们的精神特点,才能与他们共同融入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从《小时代》切入去理解青年人,不只是因为它的票房。根据媒体做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更精确地勾勒出《小时代》受众的肖像——平均年龄20.3岁,女性占到了八成以上,集中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从数据分析来看,这一人群一方面乐于自嘲“脑残”、“簈丝”,另一方面又对iPhone、LV、香奈儿等高端消费十分痴迷,以致于淘宝上有人出售专门服务:不管用什么终端发微博微信,都显示“来自iPhone客户端”。就像淘宝的这门生意,《小时代》不过是在坚硬现实与华丽梦幻之间,给了这些年轻人一个去电影院做梦的机会。所以电影里的上海被打扮得流金溢彩,新生代偶像们美服华厦、香车宝马,当然也少不了快意恩仇和儿女情长,再加上与电影制作费用相当的营销成本,造就了《小时代》成为20岁人群不得不看的话题作品。

  对于《小时代》,看惯了“正宗”电影的主流人群也许不太习惯,却没想到这不过是一部懵懂青年的童话,一部给20岁人看的《喜羊羊》。当人们去批评《喜羊羊》和《小时代》肤浅造作,有没有思考过,除了这些作品,青少年们还能看什么?

  习近平主席最近在访问阿根廷时,赠送对方一套反映中国当代青年生活面貌的影视作品光碟,其中包括《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失恋三十三天》等。今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片也多达9部以上。除了《小时代》,近期上映的《同桌的你》、《分手大师》等青春电影票房也颇为不俗。最新上映的《后会无期》也有望延续“粉丝电影”成功纪录。不过相对于我国3亿多青少年、每年踏上社会的青年超过1000万,他们的文化消费选择还是太少了,真正站在青少年视角上,为他们度身定制的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巧的是,就在《小时代3》上映第二天,电影《少年时代》也在美国正式公映。同样是围绕着青春主题的“大制作”,郭敬明用2年拍了4部《小时代》(第四部尚未公映),而《少年时代》的拍摄足足花了12年,剧组为了等待演员的自然生长,每年只拍几分钟的戏份,制作者们用真实的时间沉淀诠释了“时代”的内涵。目前该电影已获得美国媒体口碑榜99%的好评率。可见青春电影完全可以成为经典。中国青春电影虽然已经很赚钱,但仍走在一条学习与模仿的路上,从发展趋势来说,可以预测类型会更多,题材会更广泛,也可能产生真正的好作品。

  多元社会不会容不下一个“小时代”,但是我们不能只有“小时代”。江西夺刀学生的英雄主义、支教青年的奉献精神、大学生回归农田的创业激情、“学霸”们孜孜不倦的求知理想……百舸争流、千帆竞过,这是一个创新能力与奋斗精神可以自由生长、从泥泞直达云端的新世纪。纯粹的消费主义和精致的个人主义,最终只会限制我们的视野和格局,难以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机遇和风险、拼搏与坚持在这个属于青年人的世界里同生同息。当站在梦想逐步实现的阶梯上,每一个人终究都会到达某种高度,看清楚自己的“小时代”,终究是大江东去、奔腾不息的大时代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它的灿烂并不在于攫取了多少水分,而是为梦想跳跃得有多高、有多远。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小时代 青少年 青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崔方大战”贻笑大方
  • 京华时报:消费者不能成洋快餐“脑残粉”
  • 人民日报:西方民主应听得进批评
  • 法制晚报:地产的归地产,哈佛的归哈佛
  • 中青报:穷县政府建大楼 百姓为何不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