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由谁来编写 |
| 中学语文教学对教材依赖性很大,教材对教学几乎起决定作用,而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人教版”一统天下。对今天影响最大也最受指责的是1980年编的一套——具体编写是由极少数人来决定的,这些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教材的质量——目的不明,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谁有资格来编写教材,是学者、作家还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谁来把关?现在“全国统编”的坚冰已释,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教材,但是如何来规范和评价不同的教材,以防有些部门发行劣质教材(教参)来赚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评论]
·一位教师毁誉参半的教改实验 ·语文课,为何总让孩子们黯然神伤 |
| 要不要与时俱进 |
| 99年以前教材陈旧的问题尤为突出。很多明显打上某些年代印记的平庸之作被供奉在最醒目的位置,用阶级论僵硬地解释文学,而对沈从文、钱钟书、林语堂等大家提都不提;对鲁迅,不是夸张就是解读得面目全非;对徐志摩、梁实秋、胡适的评价更是不公。99年之前的教材所选国外作品,多是描写“黑暗”的19世纪作品,硬是要说明人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真正使人了解世界的当代和20世纪获诺贝尔奖作品无一入选。
为什么不能删去那些并不优秀的文章,选进新时期以来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不是不要把一些自由主义作家、思想家一棒子打死?这都是我们应该加以思考的。[评论]
·告别少慢差费 走出山重水复--语文教学大变革 ·语文教育的弊端及背后的教育理念 |
| 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
| 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象力的地方,但很久以来,“教参”不允许任何发挥的余地。归纳课文永远是“记述了……反映了……揭露了……启发了……”学生的理解往往被强制持有某种看法,呕心沥血地背诵所谓“中心思想”——教参给出的“标准答案”,费尽心机地“分段”,被强迫着弄虚作假、穿靴戴帽,硬说写《荷塘月色》是为了“四·一二”屠杀,硬说《药》结尾“铁铸般的乌鸦”象征着反革命……
1990年代以来,“标准化”考试风靡教坛,更助长了这种程式,但一种活的语言和思想怎么可能被庸俗地“标准化”?
[发表评论]
·对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杨朔散文的反思 ·文学教育的快乐与悲哀(讲演稿) |
| 写作与创造力的培养 |
| 写作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说话、写作,本来这是可以让考生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但实际上一直在培养学生说假话:什么东西应当歌颂,什么东西应当突出,全由教育强加给他们,跟他本人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一点关系也没有。也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像、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老师给你的这段材料,只能有一个或几个看法,没有对上老师眼里的看法便是“离题”。
思维的雷同和创造力的萎缩,怎么能写出鲜活和有思想的文章?
[发表评论]
·大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控诉 ·以学生为敌——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