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新民周刊:难以抹去的“柏林墙”的影子(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8日08:06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难以抹去的“柏林墙”的影子(组图)

愤怒的原东德人游行示威,抗议施罗德的改革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新民周刊:难以抹去的“柏林墙”的影子(组图)

一位德国女孩在残存的柏林墙前


  到今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已15周年。奇怪的是,庆典活动尚在筹备之中,一些德国人却对这个分隔祖国长达28年之久的冷战产物“缅怀”起来。9月9日,德国《明星》周刊(Der Stern)公布了德国Forsa独立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约1/4的西德人希望柏林墙依然存在,而12%的东德人也希望脱离统一近14年的德国。

  由此可见,在如今不少德国人的心目中,似乎仍矗立着一道无形的柏林墙。前西德外 交部长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和前东德外交部长梅克尔(Markus Meckel),对东西德民众之间的相互反感情绪表示震惊,并担心东西德人之间的隔阂还会进一步加深。而在一些学者看来,民调结果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同德不同心”的现象应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对失望的宣泄

  东西德民众之间的隔膜缘于一个“钱”字。在Forsa调查的1002名原东德人及1005名原西德人中,37%的原西德人表示,每年政府支付给原东德地区800亿欧元的拨款过于庞大。而这笔费用在1/3的原东德人眼里还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并没有因为统一而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实情况是,东德目前的失业率是西德的两倍,工资也低于西德的平均水平。

  “此次民调结果是东德人一种‘对失望的宣泄’。”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李乐曾教授认为,德国刚统一时,西德的政治家为了拉选票,突出政绩,做了过多的许诺,以至于东德人有一个非常高的心理期望值。当时的德国政府提出,要用10年的时间拉平东西德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尽快完成东西部经济并轨。

  当时,身处西德的李乐曾目睹了统一时的“盛况”。东西德边界开放后,一批批东德人开着小且旧的汽车涌向西德,其中有许多高级专业人才。而且第一次到西德的东德人还能领取政府发放的100马克“欢迎费”。那时的银行、邮局门口,总能见到东德人排队领钱的场景。

  尽管当时的东德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实力处于前列,但物资仍然十分匮乏。1988年,李乐曾前往“东德的橱窗”东柏林,发现那里连食品供应都有问题,香蕉等热带水果只能在外汇商店购买,饭店里饭菜花样也很少。西马克换成东马克后花不出去,在东德难以消费。一些历史建筑也长期没有得到修缮,和一墙之隔的西柏林形成鲜明对比。

  上世纪90年代初,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一大因素就是东德人的购买力处于“饥渴期”。当时的东德马克和西德马克的汇率是1:1(统一前是10:1),很多东德人因此感到自己“富裕起来”,立刻购置家用电器、汽车等商品,大大拉动了消费。而且东德人都喜欢买西德的东西,认为这些商品包装精美,质量可靠。

  但“饥渴期”过后,问题就接踵而来。全盘西化的东德人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但在政治、社会等方面却少有发言权。一些有识之士在德国正式统一前,曾提出让两德经济经过一个过渡期后再“统一”,让东德人参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事实上,东德被剥夺了选择权,只能全盘接受。因此,一些东德人感到自己“拿了钱,就没有说话的份了”。

  在政治上,执政的也是来自西德的政党。据统计,德国社会民主党共有党员77万,其中只有2.8万名在东部地区。基督教民主联盟共有党员63万,东部地区有5.8万名。这两个自称为“人民政党”的德国最大的政党在东部地区都缺少代表性。而东德的民主社会主义党(原德国统一社会党)共有9万多名党员,基本上仍以东部地区为“势力范围”。

  至此,一些德国人开始反思。“当初统一时,对东德否定得太厉害了。”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刘立群研究员指出,了解西德的东德人,由于希望尽快达到西德的生活水平,且对东德政府的一些做法表示反感,所以和外界一样忽视了东德自身可取的一面。而社会风气好、犯罪率低、贫富差距小的昔日民主德国,成了如今原东德人的一种怀旧理由。

  于是,德国东部开始流行一个词Ostaligie,是德语里的“东部”ost和“怀旧”nostalgie两词组合而成的新词。前东德国防部长特奥多尔·霍夫曼Theodor Hoffmann对此的解释是:“它描述了这样一种情绪,原来在民主德国(即东德)生活不错的一些人,不希望他们曾生活的国家就这样被抹去了。”

  和霍夫曼有同感的东德人不在少数。因为东德人的平均收入只有西部的86%,而东西德的物价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不平等不只是个案。例如,德国人以热爱旅游著称,可在统一10年时,43%的16至49岁的西德人从未到过东德。同一部队中服役的东德士兵军饷比西德士兵少13.5%。在同一政府部门工作的东德官员,休假和圣诞节补贴也比西德官员要少。

  经济黑洞

  目前,最让东德人困扰的莫过于失业问题。很多东德人早已习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社会主义大锅饭,根本不存在什么“失业问题”,一切都由国家全包了。可在市场竞争体制下,很多人难以适应。李乐曾认为东德出现20%的高失业率,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统一后,托管局把所有东德国有企业或转产或出售,全部私有化,但没有从根本上调整原有的经济产业结构。当时德国政府对东部发展前景估计过于乐观,把建筑业作为东部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并采取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大刺激了东部的建筑业。随着建筑业的饱和以及随之而来的萧条和萎缩,它现在又成了制约东部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其次,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相应提高,需要专业培训的熟练工。而东德原先的工厂水准低于西德,一些东德人未必符合要求。而且,德国劳动力市场是相对流动的,很多东德人才都选择到西德去就业,谋求发展机会。仅从1990年至1999年,就约有100万东德人流向西德。留下的劳动力,竞争优势难免就更差。

  此外,西德虽然一直在东德投钱,统一至今已达1万亿欧元。但这种政治行为并非经济上的明智之举。根据统一后联邦政府的一项“团结协定”规定,对东部地区的资金扶持要到2019年。资金来源于西德人支付的“团结税”,即西德人为东德的建设买单,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这笔资金一方面投入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至今,新修或更新公路19278公里,新建铁路7000多公里,原有800万套板式住房有2/3得到修缮,并新建了上百万套现代化住宅。这些举措尽管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但和投资第三产业所能产生的就业机会相比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西德的资金有相当大一部分用于支撑东德的社会福利,这种做法既无法提供就业机会,也不能“钱生钱”。这俨然成为一个“经济黑洞”。

  而且,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看能否吸引投资。东德原先的有利因素就是廉价劳动力,但这种优势已随着统一而逐渐与西德持平。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降低了东部地区对外界投资的吸引力。

  迟早要斩的一刀

  现任德国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最近在接受《焦点》周刊采访时指出,德国的生活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南部与北部、东部与西部都不同。谁想拉平生活水平,就会使国家永远处于支付补贴的境地,给年轻的一代留下无法承担的债务负担。他呼吁:“我们必须摆脱国家给予补贴的状况。”

  这位前任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也道出了总理施罗德的心声。联邦政府已决定推出于明年实行、降低社会失业保险与失业救助的“哈茨第四改革法案”。这是施罗德实施“2010年议程”改革计划的一部分,既可减轻国家每年为福利待遇支付的高额费用,也可以通过“拒绝接受工作机会的失业者将受到惩罚”等条款,迫使那些依靠救济金生活的“懒汉”重回工作岗位,搞活劳动力市场。

  但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德国根深蒂固,德国人从子女教育、看病吃药、失业救济基本都能得到高福利照顾,这导致施罗德的改革方案在德国国内(尤其是东部)遭到强烈反对。勃兰登堡州的一名官员谴责该法案是“把东德人转为‘二等公民’的‘西德’法律”。因为东德大量的失业者将直接受到影响。

  “以前的改革会照顾到东德的弱势群体,如今,由于东西德差距缩小而搞‘一刀切’。”刘立群说,由于德国是发达成熟的经济体,成长发展的空间很小。而福利和劳动力成本太高又制约了它的发展,施罗德的改革是希望德国民众“多付出,少白拿”。

  和德国学术圈接触甚广的李乐曾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哪个政党、那位政治家上台,最后总要砍下削减福利这一刀。施罗德的改革并非小题大做、可有可无,而是势在必行。”作为“欧洲发动机”之一的德国,由于财政赤字率高于3%的警戒线,已被欧盟亮出黄牌。反对改革的背后,或多或少有党派之争的因素。而福利改革越晚开展,对德国越不利。

  刘立群认为,德国经济早已走出低谷。但欧盟统一货币后,成员国德国就无法实施自己的货币政策进行调节,仅能依靠的财政政策也有诸多制约,造成如今失业问题未有明显好转。欧盟东扩后,德国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它的产品可大量进入东欧市场。当然,一旦目前东扩的“过渡期”结束,大量东欧廉价劳动力也将涌入德国,造成一定冲击。

  当然,东西德人价值观的差异,也使东德人更反对福利改革。和西德人不同,东德人把“平等”置于“自由”之上;西德人的“平等”主要指机会平等,而东德人更希望是物质上的“平等”。因此,在100万失业超过1年的东德人眼里,福利改革意味着他们只能拿到余下救济金的43%。尽管每个单身失业者仍有580欧元的月收入,四口之家也将得到1438-1658欧元的补助。

  此外,联邦政府也在努力提高东德人的政治地位。在德国统一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部地区重要部门的官员都由西部人担任。但自去年6月开始,东部5个新州的州长都是土生土长的东部人。德国最大的在野党、保守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党主席梅克尔也是东德人。

  也许,消除德国人心中“柏林墙”影子的钥匙就在东德。据美国《新闻周刊》的最新报道,90%的东德工人有明确的工作意向。统一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东德人,相比他们的西德同胞而言,更加自力更生、雄心壮志和愿意尝试新事物。如果德国联邦政府能够顺利走出目前福利改革的“反弹期”,并把东德年轻人的“能量”引向积极方向,被称作“Wessies”(西佬)的西德人和被称作“Jammer Ossies”(诉苦的东德人)的东德人,将只有一个认同的身份——“德国人”。撰稿/金 姬(记者)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