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俄关系-策:厘清中俄关系的主流与支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0:31 国际先驱导报 | |||||||||
【政策·中俄·策】 【栏题】策 【主题】厘清中俄关系的主流与支流
【作者】本报记者 赵嘉麟 【提要】“应该看清中俄关系的主流与支流,事实上两国互信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正文】 中国“俄罗斯年”随着2006年的远去将成为历史,俄罗斯“中国年”则将随2007年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互为最大邻国的中国和俄罗斯,应该如何进一步充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此问题,《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来自两国的专家学者。 【小题】政治互信是根本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专家夏义善表示,俄罗斯幅员辽阔,又处于转型时期,中央对于地方政府、企业、舆论的管理早已不是苏联时代的模式,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各部门和地区、中央和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 “比如,当俄罗斯决定修建远东—西伯利亚管道后,有的地区重视工程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争相欢迎;但有的地区或环保组织看到的是工程对于生态的负面影响,因此极力反对。而且,管道还面临对亚太地区供应能源的问题。所以,类似的项目在俄罗斯往往不能一锤定音,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研究论证的时间,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夏义善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看清中俄关系的主流与支流,事实上两国互信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夏义善还提到,应注意到普京总统今年三月访华期间,中俄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在能源领域,中俄双方均采取多元化战略。“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不具有排他性,一方可以同对方以外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发展能源合作。因此,个别人士中对于俄罗斯在出口管道石油上是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进行二选一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他认为,今年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等方面达成的共识,表明中俄长期以来致力建设和发展的政治互信,已经为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一些涉及能源等方面的大项目的合作文件的签订需要最高领导人拍板,如果缺乏政治互信是不可能实施的。 【小题】不应泛政治化看待所有问题 此外,也要防范一些原本是中俄关系中的支流事件扩大化而造成不良效果。譬如今年由于吉化事故导致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这对中俄关系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考验。但双方经过友好、及时、高效的协作,初步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部长绍伊古早些时候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是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能让类似的生态事件演变为政治事件。因为这对于我们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 另外,中国企业在圣彼得堡投资建设的“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曾一度引发了当地民众的负面情绪,这也引发了舆论对于投资俄罗斯前景的担忧。对此,俄中实业家委员会俄方主席鲍里斯·季托夫对《国际先驱导报》说,由于“波罗的海明珠”毕竟是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第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此部分俄罗斯人对此表现出不理解的情绪并不奇怪。“我们不应过分在意,或者上纲上线地看待这件事情。” 这些事件给中俄处理其他问题也提供了启示作用:正确判断问题的严重性,坚持两国互信的主流方向,及时处理好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06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