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印关系-述:中印双崛起引领亚洲世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0:31 国际先驱导报 | |||||||||
青年是两国关系的未来。图为2006年11月27日,厦门大学学生与该校招收的首批印度留学生进行交流。 【政策·中印·述】 【栏题】述 【主题】中印“双崛起”引领“亚洲世纪”
【作者】本报记者 唐璐 【提要】以往谈及中印崛起时,要么“中国崛起”,或者“印度崛起”,而现在大家都是在谈论着中印“成对儿崛起” 2006年,涉及中国和印度的压倒性话题莫过于中印崛起,虽然并非新话题,但是人们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却有所不同。以往谈及中印崛起时,要么“中国崛起”,或者“印度崛起”,而现在大家都是在谈论着中印“成对儿崛起”。感谢印度经济学家、现身居印度商务国务部长要职的杰拉姆·拉梅什先生,正是他富有创意的灵感给我们提供了Chindia概念,世界从此找到一个描述中印联合体的最佳词汇。 【小题】让西方大跌眼镜 中印两国人口约占世界1/3,目前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倘若未来也能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合作,那将不仅意味着“亚洲世纪”到来,中印还将会成为真正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尽管全球都看到中印崛起所带来的机遇,但是很多舆论仍在不断地提出一个疑问:这两个大国能够融洽相处吗?“随着中印在资源方面的渴求增加,”美国《国家利益》撰稿人格里格甚至认为,“中印战略竞争将会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特点,并像中美竞争一样成为全球秩序的重要部分。” 幸运的是,两国精英决策层都对中印“双崛起”所带来的竞争与合作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2006年中印能源合作恰恰是两国关系中可以大书特书的一章。年初,在印度能源公司数次在中国公司面前失利之后,时任石油部长艾亚尔来华进行了一次打破能源合作“坚冰”的访问,两国不仅签订了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还确立了中印合作竞标及开发第三国资源的思路。中印两国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冲突预言,以至于美国学者惊呼“美需关注中印在能源领域结成新联盟的趋势”。 2006年中印围绕中国公司在印度投资问题却有些磕磕绊绊,不过两国最终还是以签订投资贸易保护协议的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开一扇门。 【小题】避免在对抗情绪中竞争 三年前,印度曾经流行过一种针对中国的说法,“印度仅仅独自发展或者崛起并不够,还要与中国进行竞争”。于是一些西方传媒开始推波助澜,渲染中印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冲突。在这种背景下,瓦杰帕伊首次明确提出“中印之间健康竞争”说。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印度不能在一种与中国对抗的情绪中进行竞争,需要在共同尊重基础上增进双边联系。 时隔三年后,面对中印崛起对两国关系以及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印度领导人再次就中印竞争与合作提出颇有新意的观点。“以我个人的观点看,世界这么大,(中印)两国可以同时发展。两国拥有足够大的合作空间。”曼莫汉·辛格总理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印合作,“尽管我们在一些领域的竞争无法避免,但是也可以相互合作。” 【小题】中印友好从青年入手 其实,随着中印两国高层不断交往,两国关系不断加深,印度各党派以及印度中老年政治精英对于中印在共同崛起的同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已经有所共识,而中印关系未来走向将取决于印度年轻一代对中国的认知。两年前,记者曾经在新德里询问一位14岁的印度中学生库马尔对中国的看法。没来过中国的库马尔表示自己“对中国没有任何感觉”,他认为“1962年中国侵占了属于印度的领土……未来中印还可能再次打仗”。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伴随着中印友好与合作的主旋律,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了两国建立战略对话之后的首次元首级访问。就在胡主席启程前夕,100名印度青年踏上了中国大地,履行起民间外交家的职责。在胡主席访印期间中印签署的《联合宣言》中,提到今后5年内中方将邀请500名印度青年来华访问,并定于2007年共同举办“中印旅游友好年”活动。这两项倡议是为中印关系发展从长计议的大手笔。 设想一下,当两个共同崛起的亚洲巨人手牵着手在世界上并肩行走时会是什么样子。恐怕那就是杰拉姆·拉梅什先生意境中的中印大同理想吧。(07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