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舒天烈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北大之行,通过精心的行程与主题安排,首先凸显的正是在价值重塑、社会重建上的决心。
5月4日,青年节。习近平到访北大,感受“火一样的青春活力”。一个上午,行程可谓匆匆。正因此,考察所选取之点,讲话所设置主题,更应是精挑细选、深意存焉。
北大乃是当代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文重镇,到访人文学苑,凸显北大特色。马克垚、袁行霈……文史哲考古等系可说星汉灿烂。倚门而待的汤一介老先生,是国学大师汤用彤之子,北大颇有代表性的老一辈学者。既有小院又有大师,既有人文特色又有传统价值,人文学苑之行,顺理成章。
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则代表着大学精神的另一个向度。五四运动的主旨,无外“民主”“科学”二词。习近平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影像,为科学精神写下当代注脚。这个研究中心里,还有一位决心全职回国工作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警句,呼之欲出。
而在静园草坪参加“青春诗会”,同样是富有“北大范儿”的活动。如果说前两项安排指向的是教师、是研究,这一项则可说更为切题——青年。诗歌总是跟青春、梦想相连,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这一安排,拉近与青年的距离,也显出文化的自信。更何况,朗诵的还是《沁园春·长沙》和《聆听青年》这样的主流之作。
三项行程之后,座谈会才是真正的“点题”。在“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大学,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正适合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无论是对传统精神的弘扬、对科学精神的把握,还是对五四精神的追寻,终如百川汇海,成为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北大之行,通过精心的行程与主题安排,首先凸显的正是在价值重塑、社会重建上的决心。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确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和习近平访问北大时所选取的考察点一样,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同样在向传统文化要源头、向近代历史要基因、向现代化要素材。而更重要的是,培育和践行这样的价值观,最终得向青年要行动的动力。习近平提出的四点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哪一点不是如此?
在北大,习近平还做了道数学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赢得青年是多么重要!但愿,习近平春风化雨的讲话与考察,能让12个词24字真正成为现代青年的精神内核,鼓荡起五四运动的历史回声。
(原标题:习近平北大行深意何在)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