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今天,2006年7月28日。距离我们不远的那个叫唐山的城市,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纪念活动举行,为了缅怀在30年前唐山大地震中逝去的24万多生命。
  30年,那么漫长的一段岁月。
  于我们,于所有没经历过那一切的我们来讲,那只是教科书里记载着的历史事实和24万这个冰冷的数字而已。直到我们走进这个城市。
  不久前,我们走进了那座劫后余生的城市,我们聆听了30多个地震亲历者的故事,我们目睹了残阳下的那些废墟,我们站在掩埋着24万死者的墓地之上……现在我们将我们听到、看到的一切从我们的视角出发搬到报纸上来。
  因为我们必须把我们受到的巨大震颤传染给你。那绝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那一切,和你我也并非毫无关系。
  今天,我们推出“遥祭1976”大型特刊。用我们的视角,重新回顾和反思发生在30年前的那场灾难。
  我们一起吧,我们早该这样做了……[详细]
  《华夏时报·非副刊》出品
  专题采写:刘静 苏娅 邵靖 彭治国 王青笠 专题摄影:武文琦(除署名外)
  专题编辑:庞田勇、秦于淳、王雅丽、萧颂、朱伯莲
熟睡中 大地被撕裂
那场噩梦·熟睡中大地被撕裂
  黎明即将来临前的黑暗中,唐山的天边忽然一片火红,继而传来“呜——呜——”的如同狂风怒吼般的声响,顷刻间,熟睡的唐山地动山摇。几十秒后,这座城市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模样,本来十几米高的楼房几乎全部倒坍,曾经的建筑物变成了瓦砾石屑,唐山消失了……
  李俊无疑是无数唐山人当中最幸运的人之一,他的爸爸及时保护了他,家里只有他的哥哥被砸伤了腿。而他身边,无数人只在一瞬间就失去了亲人,有24万多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永远埋在了废墟底下……
  由于当时年纪尚小,李俊对于那些日子的记忆有些模糊了。而本报特派唐山记者组在聆听了30多位地震亲历者的讲述,逐渐清晰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详细>>
那场噩梦·刹那间唐山消失了
  地震那晚,在宿舍熟睡的姚翠芹被一声巨大的声音惊醒,看见窗外有刺眼的光,然 后就被上面落下的砖石砸晕了。
  醒来时,已经不知过了多久。只见胸口上压着块大预制板,动弹不得。姚翠芹竭尽全力地喊:“救救我。”有人听到了,姚翠芹最终被搬出了废墟,下半身却一点也挪动不了,然后她就被送到了机场,等待救援。
  姚翠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机场的惨状,那时的唐山人似乎把机场当成了逃生的唯一指望,所以机场全都是伤员,充满了悲戚的哭声,低沉的呻吟,急切的求助甚至愤怒的咒骂声。
  姚翠芹看到有老头穿着花裙子走来走去,有满身血污的小女孩坐在一滩血上,啃吃一个茄子,旁边有好心的大姐,掰了个西红柿挤了几滴汁儿给姚翠芹吃,可她的双腿还是沉重得像穿着铁靴……详细>>

刹那间唐山消失了
当年被李宝仓救下的丹麦女士来到唐山看望他
那些拯救·他们救出46个外国友人
  李宝仓是唐山市的名人,时任唐山市外办秘书长的他在地震后第一时间组织救人,抢救出外宾48人,除两人后因伤重死亡外,其余全部获救。当天傍晚,46名生还的外宾部被平安送离唐山,而三天后他才回自己家看一看受伤的母亲。
  去李宝仓家采访时,距离楼下还有老远,就看到一个西服革履的高大老人站在门口,他就是记者要找的李宝仓,浓眉,黑发。“你们远来是客,迎接一下理所应当,理所应当。”他笑呵呵地接我们上楼,声音浑厚有力,一点不像七十岁的人。
  “本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
  1976年,40岁的李宝仓是唐山市外办秘书科科长……详细>>
那些拯救·飞机起落全靠肉眼指挥
  李升堂,唐山人,三十年前,他是空军唐山机场调度室主任。唐山大地震之后,交通中断,机场瘫痪,李升堂就靠肉眼看着指挥飞机起降,最多一天指挥起降飞机356架次。
  李升堂告诉记者,这几天已经有很多媒体找到他,昨天他还带着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去了三十年前他奋战的唐山机场。记者说您真够辛苦的,他说辛苦倒没什么,主要是每天都被逼着回忆一遍地震,那可真不是个什么美好经历,太痛苦了。
  通讯全部中断,只能派飞机送信
  “我当时别的都顾不上,就想得马上把灾情报给国务院。”但唐山的通讯已全部中断,李升堂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派飞机去北京!”
  地震发生那天,40岁的李升堂刚好休假……详细>>

老人拿出了各种飞机模型
被困废墟13天的妇女卢桂兰
那些拯救·紧急命令:震中在唐山 火速去唐山
  道路震毁了,桥梁震断了,路边全是求助的逃难百姓。从河北三河到唐山,这段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38军112师花了19小时。
  “唐山平了,唐山全平了,一百多万人压着……”李玉林在中南海的哭诉,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了人们心头。中央紧急征调解放军奔赴唐山,揭开了抢险救灾的序幕。
  驻河北高碑店地区的38军112师一万多指战员在7月28日地震当天清晨就得到了待命通知,只是当时没人知道震中在什么位置。部队一度下达开赴河北三河的命令,十分钟后,命令又被取消了。
  7月28日,10:30,112师接到紧急命令:震中在唐山,火速去唐山抢险。于是,一万多指战员匆匆忙忙地开赴唐山。……详细>>
那些拯救·护士长:你要活下去 你能活下去
  情况紧急,条件简陋,医疗队到达灾区后面临许多困难。这样的条件下,当时的伤患,19岁的李润平,在唐山机场接受了一次没有麻醉的开刀手术。
  短短十几秒的强烈地震,唐山刹那间出现了70多万名伤员,其中重伤员达到16万多人。唐山当地的医院也随着大地的咆哮化为废墟,医护人员伤亡严重,医疗设备、药品全部被埋。抢救伤者,成了当时最迫切的战斗任务。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部队和全国各地立即组织了283个医疗队,医务人员近2万名,携带部分药械和生活用品进入灾区救护治疗受伤灾民。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规模,在古今中外救灾史上前所未有。
  医疗队员到达灾区后,因为情况紧急,条件简陋,他们用桌子代替手术台,用汽车灯、手电筒代替手术照明用灯……详细>>

伤患被陆续送往全国各地医院
地震后,唐山街头到处是坐轮椅的人
那道伤痕·30年伤痛从未真正远离
  今年四月的一个早上,我们去凭吊唐山城南那片大地震遇难者的墓碑。天着小雨,有个老人拄着拐杖坐在碑下独自落泪。
  黑色的石碑上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写着死者名字。有些名字四周围着黄色、紫色的花,这些前来祭奠的人遗留下的花朵,映证着死者和生者两方面的寂寞。而更多的名字旁并没有花,30年来一直簇拥的是另一些死者的名字,又拥挤又寒冷的感觉。
  那天起,这幅画面也清楚地印在我们心里。
  那座伤痛之城:巨大的灾难让人变得麻木
  听唐山人聊天,他们会互相问:“那时你们家摊上几口了?”平静得好象是在谈论昨天的天气……详细>>
那种罪恶·个别人昧着良心偷味精
  除了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另一种创伤来自于人自身,比如地震中的那些趁火打劫的人。在劫后余生的唐山人眼中,这是最让人气愤的事,他们说这样的人一被逮到,必然要遭到一顿石块的痛击,何况那时地上到处都是石块。
  说起地震后的那段日子,唐山人大多会这么说——那时候,可显出人情来了,平时有怨有恨的那时候全没了,谁家扒出来点水和米,就都煮了一条街地吃。
  但是,他们说,并不是所有能回想起来的事情,都让人觉得温暖。以此相反,当一些唐山人说到那些打砸抢的人的时候,便压低了声音,似乎是不想让我听到,但又忍不住要说。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些不可外扬的“家丑”。……详细>>

大地震扭曲的不仅仅是铁轨,还有一些人的灵魂
那时重生·唐山多数人万众一心建新城
  一场灾难,造就了一片废墟。西方人预言,唐山将从地球上抹去。   但唐山人行动起来了,解放军行动起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者行动起来了。他们掩埋尸体,清理废墟,开始在废墟之上重建这座几乎被摧毁的城市。
  一个十年过去了,唐山人搬进了新建的楼房里。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唐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的城市。
  第三个十年过去了,巨大的港口就要建成,这个古老的工业城市将赢得新的动力……
  30年来,唐山不仅没有“从此被地球抹去”。反而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速崛起……详细>>

震后唐山,满目简易棚
出门不方便,孙秀英就借助电脑了解外部信息
那份坚持·截瘫后 她挣钱给儿子娶媳妇
  在唐山地震中,孙秀英成了截瘫病人,排便需要依赖于从腹部穿出来的排便管,几年后她又身染尿毒症、高血压。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孙秀英硬是拖着这么一副身体奔波两年,给儿子挣够了娶媳妇的钱。
  坐在那里的孙秀英面色红润、声音响亮,说到高兴处还不时笑笑。如果不说出来,没人会相信这是一名每天要吃药打针的重症病人。
  孙秀英的前夫李凤武低眉顺眼地坐在旁边,偶尔插几句话。几年前,为了不拖累李凤武,孙秀英主动提出离婚。尽管这样,退休后的李凤武有事没事地就跑过来,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虽然他不能帮孙秀英报销2万多元的医疗费用,也无力帮孙秀英继续治病。
  言谈之间,两个人都不断地透露着对现状的满意——“不错了”“这有个比较,农村的(要是截瘫)怎么办呢?”……详细>>
那份坚持·地震后 他带领全村整体迁徙
  现年62岁的阮步安人生中做过最大的事情,就是在唐山大地震后,组织全村,把损失惨重的甸家洼村整体搬迁。那年他32岁,是唐山市常庄乡甸家洼村的村长。
  在唐山市常庄乡甸家洼旧村的村尾,可以看到三个大土坟,坟边还立着一块2米多高的纪念碑。地震前,甸家洼村有263口人。地震后,62个人的名字被刻在了纪念碑上。
  2006年的4月的上午,风有点大。阮步安带着记者来到这里。坟上散着一些纸钱,有的用砖头压着。在纪念碑上众多的名字里面,有阮步安的母亲和他的一个小儿子。
  这个版面里,我们要说的不是坟墓和纪念碑,而是这个村子,这个前村长……详细>>

阮步安和他老伴的最后一张合影
甸家洼村村头,有三个大土坟
那抹印记·灾难远去 昨日之日不可留
  这个城市仿佛拥有和别处一样的街道、树木、建筑,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每一张微笑的唐山人的脸后可能都有着刻骨铭心的悲伤。这个北方城市里拥有一些独特的、别处没有的名词。每当在北京的深夜里翻看采访笔记或者图片,想着在那些名词深厚的故事——不,往事,就不寒而栗,感到灵魂无法安宁。
  想回唐山去,甚至想回到1976年7月28日那个不眠的深夜,仅仅坐在死者身旁,默默地陪他们一夜。
  名词之坟墓
  唐山的墓地很多,有的在马路下面,有的是个坑,并无明显坟头。更多的墓地不是一个人的坟墓,会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素不相识的遇难者长眠在一起……详细>>
那座城池·今时今日 一座普通的城
  康复村:很美,但不是世外桃源
  村长杨长禄说:“也有够上康复村条件的,因为户数的限制,只好呆在截瘫疗养院或家里。和我们比起来,他们不便多了。”
  静谧的阳光下,唐山康复村的院子里三两一群地停着一些轮椅,截瘫病人们坐在那里,不时交谈几句。舒展的院落里坐落着几排整齐的平房,地面上收拾得很干净,偶尔有一条宠物狗不慌不忙地从院子中穿过去,这个安静的下午催人入睡。
  唐山康复村是为地震截瘫幸存者组成的家庭专门建设的住宅。见到康复村现任村长杨长禄的时候,他正在上网。杨长禄说,这里只有他上网,但电脑也是才买的,花了4500呢,上网费一年720块钱。杨长禄对上网和使用电脑并不在行……详细>>

唐山今日夜景
人物志·地震孤儿张雅丽
人物志·张雅丽:孤儿的婚姻容易失败
  张雅丽5岁时母亲得病去世了,10岁那年父亲死于唐山大地震。张雅丽说,那种在一瞬间知道自己从此成为孤儿的恐惧,是语言没法形容的。后来她知道像她这样的地震孤儿,唐山市有4000多。
  张雅丽热爱文学,她相信文学是她人生的一种寄托和出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前夕,张雅丽开始走访当年的地震孤儿,她试图记录他们30年的生活,快乐或悲伤。
  但她告诉我,孤儿们总害怕采访,因为那等于在揭他们的伤疤。而对于张雅丽自己来说,这次走访和写作也将是最后一次,对自己的孤儿的命运做清理……详细>>
人物志·她独自供女儿上大学
  许会平,女,54岁。在唐山大地震中受伤,导致双腿残疾,即将结婚的对象也死于这场地震。1984年结婚,次年育有一女。1992年丈夫去世。现居唐山市康复村,女儿正在念大学。
  被送往外地后才知道男友死了
  到医院之后,许会平才知道男朋友死了,自己的双腿已经无法动弹,许会平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自杀。这个简单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她根本动不了。
  许会平17岁就在唐山造纸厂上班了,很自然地跟厂里的一个男同事谈起了恋爱。一直谈了两年,就差结婚了。当时人们结婚比较晚,许会平想着到二十五六岁时再结也不迟,然而唐山大地震过早地让这个故事停止了……详细>>

许会平
讲到当年一切这位72岁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人物志·他第一个冲到中南海报信
  唐山大地震之后4个小时,在交通、通讯基本都中断的情形下,只穿着一条短裤的李玉林从唐山这座孤城驱车赶到了北京中南海,及时向中央反映了唐山的情况,使全国性的救援行动在震后6个小时就得以迅速进行。
  全城百万人被压在废墟之下的危急时刻,李玉林的神速不知道挽救了多少性命,然而,第一时间来北京报信的李玉林却没有顾得上回家抢救自己的亲人,后来他得知,他的14位亲人在这场世纪灾难中遇难。
  作为长子,李玉林的兄弟们有三四年不能原谅他的举动。30年过去了,这个救了无数唐山人的汉子每每回想起来就辗转难眠:“我对得起天地良心,但对不起14个亲人。”
  一个电话,救了李玉林一命……详细>>
人物志·坐在轮椅上相恋十九年
  王洪飞,1959年生,女患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截瘫。现住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生活来源:从“社保”那里每月能领到275元的基本生活费。
  李寇立,1951年生,男患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截瘫。当时是开滦煤矿工人,现住开滦煤矿疗养院。生活来源:开滦煤矿每月发给他300多元。
  王洪飞和李寇立是1987年经病友介绍,在唐山大地震纪念碑下相识的,他们从来没有说过谁爱谁,但相互依靠、天天约会过了19年。
  他们不说“爱”这个字,因为不习惯说。他们也没有结婚,因为结婚就要干繁重的家务活,这是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他们都是残疾人,能将自己的生活料理好,少麻烦别人,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所以他们认为不能拖累对方,于是选择了放弃婚姻……详细>>

17岁的王洪飞正在积极地做康复锻炼
讲到当年一切这位72岁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人物志·他曾经预测出唐山大地震
  据说在山海关上点岁数的本地人都知道,有一个老人,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做着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或许就关乎着几十万人的生命。
  这个老人名叫吕兴亚,今年69岁,从1969年测报地震至今已经整整37年,退休在家仍然坚持搞地震观测,无一天间断。他曾经较好地预报过1974年昌黎4.8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等,是目前中国民间唯一一位坚持地震观测的业余地震科学工作者。
  4月末的一天,我们从唐山赶到山海关,来到这位有些传奇色彩的老人家里。他和老伴笑呵呵地接待了风尘仆仆赶到的我们。
  在采访吕兴亚之前,根据别人的简单介绍和资料描述,我想象吕兴亚应该是为人沉默寡言或者相反——有着科学家愤世嫉俗的絮叨……详细>>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