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民周刊:在行走中寻找答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2:48 新民周刊

  在行走中寻找答案

  撰稿/杨艳萍(记者)

  每一个新的选题,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也许从事新闻工作的乐趣正在于此吧。

  2005年3月初,在北京和一位律师朋友聊天时,问起最近他是否听说过什么有意思的案子。他想了想说,有一个案子,可能你会感兴趣,是关于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他把情况大致说了一下,我听得云山雾罩,总之一句话,就是他认为在这起案件中,一笔巨额国有资产不明不白地流失了。

  “国有资产流失”?这应该是个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我希望他能提供一些书面的东西,待我对案情有进一步了解,能做不能做再给回复。第二天我离开北京前,他让人送来一套诉讼资料,我一看,有半尺厚。一个多小时的航行中,我把资料大致浏览一遍,案情错综复杂,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案子发生在连云港。原告是连云港的文翔投资管理公司,这是一家区属国有企业,它的主营业务之一,就是投资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这是四大国有银行开始剥离不良贷款后,在国内市场催生出来的新行当,现在的从业人员也多是这几家银行的旧部。由于利润可观,动辄就在50%以上,仅南京一地在今年3月前后已有100多家同类公司。

  眼前这一“跤”,文翔栽在了当地一家农业银行身上。2003年10月,文翔从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手里,购买了连云港一家农行总值为1.26亿元的不良资产包,结果发现,里面一项价值1447万元的不良资产根本就不存在。

  从文翔提供的原始单据和采访获取的信息来看,这家银行是在90年代中期出现这笔亏空的,当时他们在查封了相关企业的一幢在建办公楼和几辆汽车后,作为经营性损失,这件事情的处理已经结束。可是到了2000年3月,这桩早已了结的公案又神奇地复活了,经过一番粗枝大叶的“梳妆打扮”,又作为农行的“不良资产”转手卖给了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第一次接收银行不良资产的资金,有400亿来自国家财政。银行原本就是国家的,既然老子要为儿子贴补亏空,儿子借机从老子那里套点钱,好像也是天经地义,轮不着旁人说三道四。

  可是再多想想,国家财政资金不就是我们这些纳税人一分一厘积累起来的吗,这些年谁都知道谋到一份银行的差事,就好比捧上了一只金饭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从不拖欠退休职工养老金的行业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业位列其中,原因无外乎是效益好。

  就是这样一个员工收入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行业,在5年前,需要动用国家财政以及其他手段为它冲销1.4万亿的坏账,随后又动用超过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其“强身健体”。短短几年过去,银行的新生坏账现在又长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如果文翔的证词属实,那么这家地方银行在骗取国家资金的同时,不仅损害了文翔一家公司的利益,其实也在公然损害为国家财政贡献力量的我们每个纳税人的利益。在清理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这样的损害究竟有多大?它带来了哪些危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选题应该是成立的。

  作为当地政府的下属企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文翔公司,这回在自家门口走了麦城。2004年他们把这家农行告上法庭,经当地中院调查取证,一审文翔很快败下阵来。那幢曾被查封、在1999年已被解封的大楼,仍然矗立在连云港市一个醒目的位置,文翔公司的负责人每次看到它都觉得倍受刺激。自己手里明明握有这幢大楼的债权,可实际上跟它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叫什么事。

  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时,我发现类似案情一年前在江西就曾出现,原告是负责处理当地银行坏账的资产管理公司,幸运的是那家想浑水摸鱼的银行在江西败诉了。这个案例也使文翔公司深受鼓舞,去年10月,他们上诉到江苏省高院。今年6月我向他们询问案子进展时,文翔的人沮丧地说,他们又败诉了。

  在案件起承转合的过程中,接收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至为关键。当长城公司意识到自己接收的不良资产,有的是早已被冲销掉的,有的压根就不存在,根本就是银行为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利用虚假单据杜撰出来的,就向法院提出追索权,要求银行归还套取的资金。在江苏高院,长城公司也败诉了。法院认为,它这个与农行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机构,对农行没有追索权。

  作为审核接收四大行不良资产的关键部门,在接收过程中是否尽职尽责起到了为国有资产把关的作用,一起接一起类似案件的发生,“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这样的理由成了推脱责任的最好借口。2005年1月,国家审计署透露,作为2004年国家审计重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被查出违规核销管理不规范问题资金700多亿。与此同事,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人员与银行员工沆瀣一气,低价出卖相对“优质”的不良资产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从中谋取暴利,这样的案件,也开始在媒体出现。

  采访中了解到,在清理银行不良资产近5年时间里,文翔案决不是特殊的个案,它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在不少城市和地区,产生的问题和后果比文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一个关乎国家金融安全的重大决策,一个动用国力纠正偏差、弥补漏洞的过程,却成了中外部分利益集团和一些掌握资源的个人一夜暴富的狂欢盛宴,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良好的出发点,结出了一连串遭虫蛀蚀的恶果。

  疑惑、无奈和疲惫,集结成了那篇艰涩的封面报道《银行资产猫腻》。周刊的工作周而复始,每一个新的选题,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也许从事新闻工作的乐趣正在于此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