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中国社会应尽早告别“一胎化”

2013年11月21日07:35  环球时报

  穆光宗

  生育决定人口的未来,人口决定国家的未来。生育政策和人口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是重大的发展问题。眼下,借“单独二胎”生育新政出台的契机,中国需要重建人口价值体系和人口治理体系,这就是要敬畏规律,爱护生命,尊重私权,约束公权,守住底线。

  “单独放二胎”生育新政拉开了中国生育政策的改革序幕,站到了改革的起点上,具有破冰意义,是走向自主、适度、优化生育的重要一步。但其本身是“小步改革”,受益面有限,生育政策改革的任务没有完成,并不足以解决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所带来的新人口危机,包括人口亏损、人口萎缩、人口失衡和人口老弱。目前的改革还处在初始阶段和模糊地带,今后生育政策改革的方向、定位、路线图和时间表都有待进一步明确。紧迫的人口形势呼吁:生育政策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改革值得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要“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其关键在于能否坚守计划生育的“伦理底线”和“战略底线”。过犹不及,古有明训。左右皆出偏,适中乃正道。

  “伦理底线”是说社会推动的计划生育必须确立自己的道义基础和伦理取向,尊重生育主体自主的决策主权,不随意剥夺和故意伤害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以及胎儿平等的出生权。强迫堕胎、大月份引产等一切强制性、高风险、有代价的行为都突破了“计划生育伦理底线”,应该毫不犹豫地反对、预防和杜绝。以人为本、家庭友好的计生伦理都指向文明进步、正义美好、和谐幸福。

  “战略底线”是说要维持人口的生态安全、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就要遵循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口具有渐变性、过程性、周期性、强惯性、滞后性、相对性、适应性等诸多特性。少儿人口是需要国家和家庭共同投资和培育的希望人口、潜力人口和后备人口,过度的少子化将弱化人口持续发展的潜力。即便在一个人口较多的国度,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底线生育权”,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在国际上被称为“合适之家”。在中国,“全面鼓励二胎”是规避人口发展代价和风险的重大战略选择。优化人口发展,消解行政干预,强化公共服务,国家所倡导的利国利家的“适度生育水平”不应该少于两个孩子,否则长此以往必然深陷“超低生育率陷阱”而难以自拔。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高风险家庭,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则是人口学意义上的高风险社会。要预防更大的人口风险,关键在能否及早实现生育权限政策的放开和生育导向政策的正确定位,即“告别一胎化”。为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要明确生育政策改革的大方向:坚定不移地朝自主生育、适度生育和优化生育的方向前进。为应对超低生育率和人口少子化带来的持续挑战,需通过鼓励二胎生育提振生育率,补偿人口亏损,恢复人口的自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人口生机,积蓄人口实力。

  ▲(作者是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中国堪称“世界改革大师”
  • 扬子晚报:为什么无人愿去机关借厕?
  • 环球时报:延迟退休,千万别成大家皆输角力
  • 人民日报:狙击“黑肺谣言”是一次科普良机
  • 环球时报:莫无限夸大“利益集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