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扶不扶”假摔测试有违媒体职业规范

2014年03月06日14:56  新闻晨报

  2月17日上午,35岁的深圳某公司女高管梁娅倒地后因无人施救,50分钟后猝死。或许是受此事触动,深圳一家报纸随后派出三路记者,分别前往深圳4个区的8个不同类型地点进行现场 “假摔”测试: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

  初看,假摔测试似无可厚非,细想,却有违媒体职业规范。

  首先,从出发点看,假摔测试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个媒体人从业之初就该知晓的常识。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记者就是记录者,必须先有其事、再作报道。笔者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新闻学。新闻学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第一条就是“坚持真实性”。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记者只能“追”着新闻走,而不能反过来让新闻“追”着自己走。由于媒体竞争激烈,很长一段时间来,媒体圈流行一个说法——“新闻策划”。这是个语义含混、令人费解的说法。策划,简单讲,就是让新闻跟着自己的思路来,这显然有悖于新闻的真实原则,即便是新闻发生之后的 “策划”,有时也可能给人一种人为操控事实的感觉。假摔测试,就是一起彻头彻尾人为操纵的“新闻”。

  其次,从手段上看,假摔测试有违新闻记者获取事实的正当原则。采访权是新闻记者的基本权利,但记者获取新闻事实,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符合职业规范。采取正当手段获取新闻事实,是世界各国新闻业普遍遵循的职业原则。新闻学中一再强调事实是新闻最基本的内涵。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报道都可以通过正当、迂回的采访手段获取材料。假摔测试,却是媒体或记者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性和影响力,以“下套”的方式建立新闻事实,其采访手段是滥用采访权。新闻的价值只能来自媒体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本身,任何人为制造的事实都有悖于新闻记者获取事实的正当原则。

  最后,从效果上看,假摔测试放大了社会的负能量。自央视马年春晚播出小品《扶不扶》后,“扶不扶”再度成为热词。的确,当“最美”点亮中国,“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一个个“最美”故事,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与此同时,“毒胶囊”、“黄金大米”、“高官不雅照”等一系列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也一次次触痛人们的心灵。媒体理应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而不应人为制造冲突,加剧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假摔测试,把人们的爱心、良知、道德当成“实验品”,在其并不规范的“测试”下,“40余人路过后终被扶起”让人何其“心寒”,而得知“爱心”被愚弄、被拷问的人们又何其愤怒。假若再遇路人摔倒事件,人们岂不又要多一层是不是媒体闹着玩的思虑?假摔测试,岂不是成了“狼来了”式的帮倒忙?所以,如此假摔测试的“新闻”,也不符合新闻学中对新闻报道要求“坚持思想性”的原则。

  遗憾的是,类似假摔测试这样的“选题”在媒体报道中并非个案。笔者记得,2007年3月,有一家媒体的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新泡的龙井茶水送到医院检测,结果6家医院在茶水中检测出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诊断出有炎症,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在这一事件中,记者将茶水当尿液送到医院检测,这种做法与假摔测试如出一辙。记得当时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家相信该新闻策划的出发点也是希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但由于不了解医疗服务,结果事与愿违。事实上,这位发言人说得已经太客气了,这种所谓的“出发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说得轻一点是记者无知,有违科学精神。说得重一点是记者无德,这种故意下套有违新闻伦理,是媒体和记者滥用舆论监督权力,或者可谓是滥用公器。

  当前,全社会都在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就是推动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正能量,首先来自“真”能量。面对“扶不扶”的道德纠结,从职业本能和责任出发,追踪、还原事实真相,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正气、压邪气,对媒体来说,才是正途。靠刻意放大负能量的假摔测试赚点击率,把严肃的道德话题给泛娱乐化了,其结局必然是娱乐至死。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原标题:“扶不扶”的假摔测试有违媒体职业规范)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尽心履职,从放下手机始
  • @刘雪松-雪松 :王岐山说“星星”透露了什么信息?
  • 红网:提议禁播《水浒》是在重蹈焚书覆辙
  • 南都:独生子女家庭该不该获得更多优惠
  • @龙兄 :将政治课改成公民常识课是个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