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冶:判决英拉下台,泰国有何代价

2014年05月09日13:57  海外网 收藏本文

  5月7日,泰国宪法法院裁定,看守政府总理英拉滥用职权罪名成立,决定解除其看守总理职务。近年来,从“他信密友”沙玛,到“他信妹夫”颂猜,再到“他信幺妹”英拉,他信派系已有三位总理由于司法判决下台。

  对于泰国保守派而言,借用司法力量“干掉”他信派系的总理,无疑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政争手段。仅需要一纸判决,就能轻而易举地达成政治目标,既不需要耗费巨资,动员数十万黄衫军封锁曼谷,也不需要在军费开支上做出让步,以换取军方支持。但是,保守派无需承担成本,并不意味着司法干政不存在成本。事实上,保守派一再借用司法力量干政,已让泰国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

  首先,泰国司法权威受到质疑。自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来,泰国司法系统就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超然地位,即使在军人独裁时期也很少受到政治影响。因此在泰国,司法系统长期拥有较高的权威性,并被社会公众视为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的重要象征。不过,随着宪法法院一再做出不利于他信派系的裁决,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对司法系统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如果保守派继续借用司法力量打击他信派系,很可能引发红衫军对司法判决的公开抵制,从而对司法权威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冲击。

  其次,泰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泰国经济素有“不粘锅”之称,指的是无论政治局势如何动荡,都很少影响经济有序发展。但是,随着司法干政现象的日趋频繁,国民经济部门受政治冲突的影响开始显著增加。2014年3月,保守派推动宪法法院裁决,英拉政府2万亿泰铢的基建贷款项目违宪,不仅在根本上逆转了各方对泰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期,严重挫伤国内外投资者信心,而且直接导致中泰两国“大米换高铁”互惠项目的无限期搁置。中泰两国此前签订的双边免签协议也因下议院长时间“关门”而迟迟未能在泰国国内通过。

  再次是泰国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泰国政治冲突的根源在于存量改革下各派利益集团的成本-收益矛盾。泰国面临发展瓶颈,迫切需要调整发展道路。但是,各派利益集团的道路选择却存在明显分歧。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保守派,倾向于国王倡导的“自给自足”经济理念,要求延续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采取改良主义路线;以新资本集团与农民群体为主体的革新派,倾向于他信提出的“他信经济”道路,主张加大农村开发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采取革新主义路线。保守派借用司法力量瓦解他信派系的执政地位,不仅无助于化解分歧,反而会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体的对立情绪,使得通过“政改”促成和解的预期落空,甚至引起大规模街头运动。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的大国,泰国政局对整个区域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延滞,也会反过来影响泰国国内,使国内问题雪上加霜。泰国政治乱局应该由各方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展开协商解决,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共享改革收益。如果一味偏好军事政变、司法干政、街头暴动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将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错失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

  (周方冶,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死磕派”律师不可政治上自我高估
  • 钱江晚报:复旦学子求情为何触犯众怒
  • 环球时报:复旦学子有权表达对“死立决”的态度
  • 环球时报:遭遇策反,这种事离普通人有多远
  • 新京报:十几个城管围着十几平方米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