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宝元:教育部必须敢于革自己的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09:30  中国改革杂志

  尽快形成“政府宏观间接调控,学校多元自主办学,各方社会力量协同”的教育体制新框架。  

  共和国走过了6 0年,一半时间是在“计划经济”漩涡里折腾,后一半时间“改革开放”了,“市场经济”了,但在“民生”领域,如教育,至今没能真正走出“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与外部高度市场化了的其他领域发生严重“碰撞”,激荡出很多莫名其妙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痛心疾首的问题。与此同时,原来的“计划”也改称“规划”,制作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自上而下框定思路—— 专家精英理性自负献计献策—— 主管部门秀才作文斟字酌句—— 文件下发束之高阁抛到脑后”的基本套路没变。虽然这次向社会公开发布征求意见公告,但其中形式化、“秀”的成分要大于实情真义。要不,问题如此繁乱、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的这么大一个“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怎么就留给十亿大众短短一个月时间“发表意见”?

  十余年前,我曾经专门考察研究过法国、日本的“国家计划”模式,吃惊地了解到:原来这些“反动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搞计划”,不过他们不是把计划作为行政命令来搞,而是当作与社会民众互动沟通、民主政治协商的重要工具和方式来使用,计划组织运作模式完全是自下而上。其过程互动性、程序公正性要大于具体结果的指向性。回看我们的规划,特别是在这个被大家称作“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的教育领域搞规划,仍然沿袭着部门规划老套路。

  规划既然是“ 中长期” , 是“纲要”,那就首先要把握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既然是“改革和发展”规划,就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以“教育改革”为先导、为动力、为重点,带动、推动和互动“教育发展”,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我注意到发布的《公告》共列举了36 个问题,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而“教育体制改革”只是作为一个很不显眼的议题(排在第26位)“淹没”在其中。从这个细节足以看出,教育体制改革这个头等重要大事,在规划“起草”和“编制”者心目中所处的位置。

  说到教育改革大方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政府的归政府、学校的归学校,社会的归社会”。教育部如果不想被立刻取缔的话,那就必须敢于大胆地革自己的命,彻底转换长期以来因循守旧的行政管理套路。首先要把工作重点彻底转到国民素质教育和基础义务教育方面来, 将高等教育彻底放开, 将办学事务、特别是教学管理事宜完全彻底干净地还给学校, 将投资办学的机会还给全社会、特别是民间资本开放, 尽快形成“ 政府宏观间接调控, 学校多元自主办学, 各方社会力量协同”的教育体制新框架。

  简言之,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要多元化,不要大一统;要民自主,不要官本位;要公平竞争,不要行政垄断;要“以人为本、成人为先”,不要“神龙鬼凤,畸形发展”;要低中端化、大众化,不要畸形科举化、精英贵族化。如是,教育兴,国家幸,而民众之大运也。■__

    王辉耀:改革不人性的高考制度

  一考定终身,这个制度过于残忍。

  作为一个在海外留学多年的人,我建议改革不人性的高考制度,我有六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建议高考要简化,并在一年内设置多次考试。多次考试,就像每年可以考很多次的托福一样,我们已有这方面的经验。比如说在北美,一年可以高考6到8次,一次考不好你可以不给学校报成绩,你可以选择你方便的时间,一直考到你满意为止,再把分数通知你报考的学校。这种制度比较人性化。而且高考主要是SAT考试,主要就是考语文和数学。当然也有SAT的专科考试,但取决于考生的选择,不是硬性的。

  第二,建议大学录取把学生平常在校的成绩作为参照指标,占到一定比例。这样可以看这个学生平时学的怎样,综合学习成绩怎样。这比较适合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

  第三,建议录取学生还要看他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的情况,包括校园活动。现在的应试教育,完全是培养学生考试,从小学开始就是围着高考转。这种制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是一种戕害。举例来讲,我女儿在美国上学,她要报考一流学校,除了要看她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她是否做了足够的社会活动或公益活动,比如她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做事,必须达到多少小时,她也到社区帮忙,比如在流浪狗中心遛狗,或者参加校外例如模拟联合国的辩论等社会活动。这个公益和社会活动占掉她不少时间,但这也是录取学生上大学的参考,它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第四,建议高考录取学生需要有几份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学生的情况。

  第五,建议让学生自己准备上大学的申请表和为什么要上大学的作文,或者是完成学校的命题。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还要作文,比如说为什么你要上哈佛、为什么要考北大或者清华。这实际上是一篇高考作文,可以是开卷的。这样可以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和有没有独特的个性和新颖性。

  第六,建议高考应当有面试。不论是学校自己面试,委托校友面试,或者电话面试。面试是考察学生很重要的一环,就像找工作需要面试一样,不能或缺。

  总的来说,我认为高考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如果采用这六种综合方式来录取大学生,是比较人性化的高考制度。这种高考的改革,简化的语文和数学标准考试,一年数次;参考学生在学校的平常成绩;参考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 参考推荐信; 自己填高考申请表和作文; 还有一个面试。六道工序, 一定胜过目前关起门来考两天的高考。一考定终身, 这个制度过于残忍或者说比较不人道。

  中国在20 20年,要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就在教育制度改革,其根本就在高考制度的改革,就在我们中小学生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方向上。我们是鼓励应试人才,还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关键所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中国改革杂志

更多关于 教育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