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东:终结“政治课”,重启“公民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09:30  中国改革杂志

  公民教育关系到教育的终极目标。  

  《规划纲要》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对公民教育的忽视。这关系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接班人”,不是培养“螺丝钉”,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

  在中国, 公民教育其实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它与中国的新学制度相伴随, 是西方文明传入近代中国的产物。1913年,上海群益书社完整翻译出版了《美国公民学》,这是美国公民的必读书。西方文化在初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知识界最先看到了它的生机。“公民课本”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知识界认同人类普世价值的表现。在民国时代的学校制度中,公民教育是成体系的。我们看当时商务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公民教材,从小学到大学是很完整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和理解。后来国民党加进三民主义的“党义”,但关于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大体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教员们也有诸多自觉抵制“党义”的行动。也就是说,在民国的公民教育体系中, 主流是纯正的, 不是“党义”至上。对政府的认识,当时主要讲的就是“政府之弊端及险象”,对政府之弊端保持警惕,这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

  1 9 4 9 年以后, 公民教育从课程体系中退出,代替它的是政治教育。“公民”和“政治”相关,却不是相同的概念。从“公民课”到“政治课”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转换。公民意识,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 一些有识之士再提公民教育。有学者编出了系统的教材,比如,杨东平主编的《新公民读本》,已出版的小学四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公民道德方面,有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在公民价值观方面,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正义、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题;在公民知识方面,包括国家与政府、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司法公正、社会公共生活、公民的权利与责任等主题;在公民参与技能方面,包括与人沟通、演讲、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责任部门或媒体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等主题。应当说,公民教育的框架,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像“政府的职责”、“政府为什么要收税”,“新闻舆论的力量”、“维护公正”、“走近民主”,都是很重大的主题,但课本通过孩子容易理解的小故事,做出通俗活泼的讲解,并且配了生动有趣的插图,让人耳目一新。

  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大体上也包括了这些内容。只是那套书没有明确地打出公民教育的旗帜,有其实,无其名。李慎之生前看到这套书,认为是他所见到的最好的公民读本。

  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到“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但实际操作仍然障碍重重。传统的政治课还是刚性的,公民课仍然没有提上日程。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只有公民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终结政治课,启动公民课,让公民教育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走向公民社会才有坚实的基础。 ■

    葛剑雄:教改,机制改革最重要

  很多问题还是出在体制上。  

  社会上普遍有一种声音,说教育部的权力过大。但是我们应该想教育部的权力是谁授予的?这是国务院授予的,所以责任还不全在教育部。我认为很多问题还是出在体制上。教育部应该有多大的权力?哪些权又应该是下放到高校的,高校的哪些权力又应该是属于校长行使的?我们需要把这些理顺,把症结明确,如果只是某所学校或某个人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案,但对于目前普遍出现的高校问题、学术腐败问题,那我们就得追究到体制上来,进行重新修订。

  为什么高校越来越行政化,那是因为学校正常的经费是少数,其他经费都是靠各种项目资金。而这些钱又集中在上面,由政府决定是否拨付。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向行政看齐的风气。媒体曾经揭露了一个关于“天下最牛秘书”的事件,一个教育部的女秘书,却由好几所高校的校长小心地陪同候命,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权力在教育部过于集中,权力集中以后,小秘书就是权力的代表,至少是跟权力沟通的媒介。

  为了防止高校自身出差错,高校内部也应该有明确的制度,而且能够依制执行。比如校长如果是大家选出来的, 大家可以罢免他。如果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真的能够发挥作用的话, 就有了自我纠错的机制。

  当然大学教授要自尊自爱,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教授,就应该对社会不良现象有一定的抵制能力。但是毕竟在这个社会,我们知道并不存在世外桃源。所以我们一方面自身努力,但也必须设置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机制很重要。我们为后人留下一个变迁的制度,完善的制度,这也是历史性的进步和贡献。

  对于民营教育, 我的观点是: 第一, 国家要真正地鼓励民营教育的发展, 包括能够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 吸纳外资。第二, 对这些学校, 国家只有监督的权力, 没有管理的权力。比如教育部需要做的是监管这些民营学校的教育质量, 达不到标准, 就停办, 达到了标准, 一视同仁。比如台湾对民办学校, 达到标准的,政府照样发补贴。

  对于学费的问题,我认为国家部门只需要监管学费有没有欺诈,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预期,而不能够去控制学费。我们有些在国内上不了大学的人,甚至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就送到外国去。每年几百、上千亿的钱就流到外国。如果是能够花钱在中国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做。另外,也要让民众有个意识,就是他拿自己的钱去享受比较好的教育,实际上是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有利于穷人上学。有的国家规定,私立学校需要提供一定比例的经费让穷人也入校接受教育,或者拿出办学实际收入的一定比例捐给教育工程。这样,私立学校完全可以办成最好的学校。

  因为我们社会的收入差距客观这么大,应该容许增加学校,只要它能够符合标准,而且两厢情愿,我觉得是可行的。而我们现在把民营教育压得太低,一般都搞成职业教育,这是不应该的。■__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中国改革杂志

更多关于 教育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