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郭英剑:中国从美国教改中借鉴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09:30  中国改革杂志

  教育部之于大学,应该从目前的“领导”角色,逐步向“管理”角色转换,最终的目标是代表国家对公立高校进行“监督”与“评估”,使之保证为国家培养出需要的人才来。  

  美国探讨高教症结

  美国高等教育界都在探讨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如何完善其高等教育体制、继续保持其领袖地位,这些问题成为美国教育界官员以及教育家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任美国教育部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于2005年宣布成立一个“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又称“斯佩林斯委员会”),负责研究国家层面上的改革战略,改革中学后教育(post-secondary education)。斯佩林斯所以成立委员会专门研究高等教育,其背后的动机很明显,就是担心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会逐渐衰落,无法为美国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斯佩林斯委员会”经过调研后拿出了一个报告《对领导能力的检验: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报告》说,高等教育虽然早已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功故事之一了,但是近年来,外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赶超我们,此时此刻,教育对于我们集体的繁荣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了。接着,“报告”对美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其最主要的观点如下:

  “太多的美国人得不到他们需要的、也是应该得到的教育。”“报告”认为,高中与大学衔接不上,导致高中毕业生达不到大学的要求。而在大学里面,很多学生却拿不到学位,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大部分高校不愿为自己学生的成功承担责任。

  更糟糕的是,“有令人不安的数据显示,许多业已拿到学位的毕业生实际上并没有能够掌握阅读、写作与思考的能力,而这些是我们期望大学毕业生所要掌握的。”报告指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教育的“成本与质量,缺乏一种清晰、可靠的信息”,同时,“问责机制的明显缺失”无法“保障高校能够成功地培养出学生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在高校里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或者在一所高校是否比在另一所高校学到的东西要多,因此,也就无法在不同的高校之间进行对比了。”

  美国高教改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斯佩林斯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集中在4个领域之中: a c c e s s(“途径”或说是“通道”问题),affordability(支付学费的问题),quality(教学质量的问题),accountability(信息透明的问题)。

  “报告”在谈到“access”的问题时说,高校与高中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是导致问题的根源之一。据称,大约47%的大学教师都认为,学生对大学中的写作课程准备不足,而与此相反,大约90%的高中教师则认为他们的毕业生准备好了。为此,“报告”提出,要在高校与高中之间加强沟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报告”号召和鼓励进行早评估,由此可以确定学生为上大学所做的准备是否正确。另外,“报告”还提出,要更广泛地公开大学水准的相关课程要求与资源,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

  关于“affordability”,“报告”主要讨论了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的学生是否上得起大学的问题。“报告”说,“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同样优秀的年轻人,家境不富裕者上大学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家境富裕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报告”建议简化申请手续,鼓励更多的人申请经济资助。

  关于“quality”,“报告”敦促高校采用创新的理念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远程教育等,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于“accountability”,“报告”认为,要提高透明度,“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运用质量评估的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而这些评估数据应该向社会公开。为此,“报告”建议要建立一个公共的数据库,研究者和公众都可以看到它,以此改变过去不透明的状态。

  自从玛格丽特·斯佩林斯上任以来,她就致力于美国的大学如何能够做的更好,以适应国家更高的要求。她所以成立“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上得起大学,付得起学费,大学要对自己的表现承担更多的责任。应该说,美国在国家层面上已经为此作了一些努力和改变。国会在上个学年度提高了“裴尔赠款”(Pell Grant)(最主要的联邦赠款计划)的最大值6个百分点,这是4年来的首次提高。

  美国教育部制定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推行“报告”建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最主要的内容包括提高助学金制度的申请效率,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确保高中毕业生为上大学做好了准备。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两条:

  第一,要简化“联邦学生助学金资助免费申请”(FAFSA)的程序,而且要在高中毕业生毕业当年的春天之前,就告知他们是否有资格申请助学金。第二,建议高校考虑采用标准化考试及其它方法,以提高其教育质量,同时提高公信力。扩充现有的“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Integrated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努力推动对各个高校“表现”(performance)的评估,使公众可以比较大学之不同。

  中国之借鉴

  美国的“高等教育峰会”所以要敦促公立大学加以改变,因为在美国,人们越来越相信,国家经济是否健康发展与其教育实力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美国的有所不同,但在公立教育体制方面,还是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的。中国的高校以公立大学为主,如何使高校的发展为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培养优秀的人才,也确实值得教育官员和教育工作者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思考。

  从美国教育界的现行状况以及他们的思考,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或者得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这样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更关注美国公立高等教育体制与公立大学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公立”和“私立”。为我们所熟知的哈佛、耶鲁等“常青藤盟校”均属于私立大学(或学院),但我们不应该忽视美国庞大的、同样也很强大的公立大学群体,因为,公立大学乃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公立大学与以公立为主的中国的大学所面临的机制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很多问题也都大体相似。比如,美国的公立大学,上有美国教育部,下有各个州的州政府与州立法机关,它们对公立大学都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同时,公立大学如何为所在州、所在城市的地方经济服务,如果州政府对大学提出各种要求(比如压缩财政经费、增加入学人数)时,大学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都与中国大学所面临的问题有相同的地方。

  其次,我国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的教育领导部门的管理职责以及与高校的关系应该更加明确。现在到了进一步明确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大学的职责的时候了。

  从国家层面而言,教育部等行政职能部门对各高校的行政影响力过多、过大。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教育部门对大学的管理,现在有愈来愈严、愈来愈细的趋势。比如说,教育部除了对各专业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之外,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导致各省市也在评比相应的省级“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 更有甚者,还在高校里推行全国统一教材,现在,就连研究生的各专业课程都推荐使用统一教材。

  实际上, 中国各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各大学的特色不同,教育功能也不尽相同,更不要讲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的不同了,一味要求全国课程一致,甚至教材统一,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大学的发展。在美国的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make a difference”,就是要让学生学着怎样去“与众不同”,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使我们的学生“你我都一样”,看不出彼此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如何能够具备未来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和千姿百态世界的能力呢?

  第三,在教育部逐步实现职能转换的同时,大学则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我认为,教育部之于大学,应该从目前的“领导”角色,逐步向“管理”角色转换,最终的目标是代表国家对公立高校进行“监督”与“评估”,使之保证为国家培养出需要的人才来。作为政府的管理职能部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更多地在宏观层面上发挥作用。

  教育部对高校要逐渐放手,让大学多去思考自身的使命,同时,也多思考应该为社会发展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当然,对于国家一些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教育部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甚至加强管理也未尝不可,因为它们还是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国家扶持的。但像目前这样的不仅专业要管,连课程、教材都要管,不应该是它的功能。

  与此同时,必须明确的是,作为公立大学,中国的高校应该对国家的未来承担更多的责任。大学应该赋有改革的使命,特别是像北大、清华这样的中国顶尖大学,其实也应该包括“985工程”的大学,它们应该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对于这类大学,教育部完全可以放手。■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中国改革杂志

更多关于 教育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