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千年浩劫而得以幸存,秦陵无疑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围绕何时发掘的争论也由来已久,很多专家搞了一辈子研究,“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地宫里到底有什么”,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现在的技术根本不足。出于好奇、成就欲、经济利益等,各种不同的声音交汇在一起。
>>秦始皇陵揭秘之开掘争议
[发表评论]
|
>>>>正方 |
>>>>反方 |
·完整保护:陵墓可能遭受地震和喀斯特地形破坏,必须“抢救性发掘”;文物在地下长期存放未必保护得好。>>全部
[评论]
|
·戒急功近利:几千年没震坏几十年就震坏了?我们曾有惨痛的教训,考古绝不能受好奇心、成就感的影响。>>全部
[评论]
|
·经济利用:开掘帝陵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会极大拉动地方经济,带来客观的旅游等方面的创收,也可看作“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方面。>>全部
[评论]
|
·保护是难题:现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过关,如丝绸、壁画、有机物等都很难保护,不如在地下的自然保存,发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破坏。>>全部
[评论]
|
·历史研究:由于历史原因,历来有“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陈寅恪曾称“敦煌学是伤心学”,所以对帝陵的发掘研究必须抓紧。[评论] |
·可虚拟开发:国际上对考古发掘持审慎的态度,可借鉴“机器人”探测的方法,制作虚拟的数字陵墓,待科技进一步发展。[评论]
|
·防止盗墓:眼下古墓屡遭盗掘,对文物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尽快开掘秦陵可消除这个隐患,保证其受到国家的保护。>>全部
[评论]
|
·保持神秘感:若是挖掘,此后再读“六王毕四海一”时也没了与想像同在的气势,也不利于长期性的旅游资源开发。>>全部
[评论]
|
[以史为鉴:发掘古迹要审慎]
很多人反对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发掘秦陵,是因为我们有过太多的教训: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了定陵地宫,取出了丝绸等大量文物,然而,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红卫兵焚毁;1987年4月,陕西省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土大批唐代丝绸织品,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只有密封保存起来,保护技术直到去年才取得突破……
当然,目前的考古技术已获长足发展,本次秦陵探测使用了遥感、弹性波法、磁法、地质雷达法、测汞法等高新科技,尤其是高光谱飞行探测在我国是首次使用。对高新技术的探测结果,大部分人信心十足,但也有人对此持观望态度,在过去的考古中遥感、物探法也有过不成功的经验:三峡库区的一处墓葬,用高科技手段判断了范围和埋藏,挖下去却是生土;宝鸡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也让人失望。科技手段参与考古,是一种进步,但要完全成熟地应用于考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护文物依然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全部
[发表评论]
·乾陵可能被盗过?
·“东陵盗宝”奇史 ·法门寺地宫皇室丝绸有救了
·中国文物流失知多少
·老山汉墓惨遭洗劫 ·承德故宫爆出“文博第一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