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钓鱼岛争端,不仅导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同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然而,总有一些国家和媒体试图“拉偏架”,一方面不惜罔顾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一方面又不加掩饰地为日本站台声张。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其在11月1日发表的社论中公然为日本政府立言,不仅宣称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而且呼吁美国政府支持日本“反抗中国的欺凌”。
先来看看社论中的谬误吧。在最为关键的“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华尔街日报》明确提出“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这种论调要么是历史知识不精通,要么是国际法文件不熟悉。事实上,无论是中日两国的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理依据,都无可争辩地证实“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然而,《华尔街日报》在其臆想的前提下,污蔑“中国频繁派遣军舰和飞机进入钓鱼岛周边”是对日本的威胁,因此日本可以名正言顺地“重新解释宪法”、“行使集体自卫权”、“创建一支专门力量”,并且呼吁美国政府公开承认以阻止中国对日本的“挑衅”。这完全是颠倒黑白的虚妄言论,日本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政策,实乃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现在反指在中国固有领土上航行的军舰和飞机是威胁,甚至声言“将击落进入钓鱼岛空域的中方无人机”,并借机扩军修宪。试问《华尔街日报》,究竟谁侵犯了谁的领土,谁又威胁到了地区和平?
《华尔街日报》一向标榜是“冷静、诚挚、高端、公正无偏见”媒体,但其涉及钓鱼岛问题的言论却是显而易见的“偏见不公正”——不顾及中国合法主张谈何公正,单纯为支持日本发声谈何无偏见?实际上,更加让人愤懑的是,这样的“偏见不公正”并非偶见于这篇社论,自去年日本“购岛”闹剧开始,他们就发表了一系列“为日本帮腔说话”的文章。去年7月27日,其刊登日本东京都“购买钓鱼岛”主题广告,“诚挚”地为日本寻求国际社会支持提供舆论平台;今年10月26日,又刊登专访日本首相文章,安倍晋三借机抛出“日本抗衡中国是让世界变得更好、为世界作更大贡献”的怪论;而仅过了5天,继而又发表“明显带着日本政府立场”的社论。越说越离谱,越说越偏袒,越说越大胆,难怪安倍晋三特别钟爱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
《华尔街日报》固然存在判断和立场问题,然不得不提及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对其影响。上世纪70年代,美日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美日践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非法行径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现状依然未见改观,一方面,这与日本政府长期的国际公关分不开。钓鱼岛争端爆发以来,日本一直投入大规模资源进行国际公关,美国主流媒体更是日本公关的重点。安倍多次发表演讲和接受采访指责中国,并强调中国无视日本谈判善意,对外塑造“被中国欺负”的形象,这种倒打一耙的做法蒙蔽了许多人。另一方面,也与美国政府的含糊表态密切相关。当强调“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时,美国会对日本进行适度打压;当强调“美日安保条约重要性”时,美国又往往散布支持日本言论。对于中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国从战略上是乐见其成的,所以经常会对外释放错乱的信号,以至于媒体有时从中得到不同的判断。不管怎样说,《华尔街日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的影响,其刊发的钓鱼岛问题报道和言论,习惯性地充斥着对中国的偏见甚至敌意。
这种偏见甚至敌意在美国媒体中并不鲜见。比如,美国广播公司容忍“杀光中国人”的言论出现在节目中,美国CNN等媒体不负责任地质疑中国对天安门恐袭事件的定性……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但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理应明辨是非,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而不是像《华尔街日报》那样罔顾事实与正义,为某些“地区和平绊脚石”站台助威。
(原标题:《华尔街日报》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