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江苏】“乡村圣地”年接待百批朝拜者

激进的年代,伴随庙宇一并拔除的还有旧时种种集体性仪式。如今只剩一样,过年烧香。而来烧香的依旧多是中老年人。

【山西】两百年家谱 十年未更新

云图是家谱的一部分,图上的每个方格填着家族中去世的人的名字,家族中男丁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方格,去世一个填一个。族里包括爷爷和三爷爷在内的很多老人都说,云图高度超过4米,密密麻麻的方格里填的全是家族的先人。

【广东】谁来做那碗梅菜扣肉?

一碗梅菜扣肉的传承危机,折射的是村里传统习俗的悄然改变。“过去的老家,过年是一个期待、忙碌、回味的过程。”

【浙江】出国务工钱是赚了,人跟坐牢似的

第三代农民工,年纪往往在30-40岁左右。通常,他们会把老婆孩子留下,自己跟着劳务派遣公司走,远赴日本、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一走就是好几年。工程做完之日,便是归期。

【福建】土地金贵出嫁媳妇回渔村

渔村的人正在拼命往外跑,而城里的人却在想法设法重回渔村。这正是当下我所在的厦门渔村的真实写照。

【山东】娶媳妇彩礼16万 农民因婚返贫

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彩礼也水涨船高,除十几万的彩礼外,还要“四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一冒烟”(小汽车),盖新房买楼房。以前,农村多是因病致贫,如今“因婚致贫”也不再是新闻。

【北京】多盼拆迁暴富 家庭矛盾陡增

王守平很清楚,“盼着拆迁的年轻人多过老年人,可以少奋斗多少年啊。”对村民而言,拆迁将成为扭转自己命运最强大的力量,王守平将那称之为“一步登天”。

【河南】贫困村捐资20万扩建宗祠

拜见先祖子路,这让每年春节回家多了一个重要仪式。村民有纠纷,争执的双方要到宗祠去,对着子路发誓,证明自己所说之话当真。出去打工的村民,都要去宗祠许下愿望,祈求好运。

【海南】“排球之乡”过年难觅排球声

在过去,排球曾是文昌人日常的休闲、娱乐、运动项目,逢年过节排球赛更是必不可少,经常会有别的村过来干上一仗。排球运动普及率之高,在全国也难有与文昌比肩的市县。

【河北】“随便干点啥活,都比种地强”

今年62岁的老高,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彻底离开土地,但每一次他都舍不得。但现在,他对自己前半生的选择忍不住后悔起来,土地越来越让他失望,辛苦一年,“到头白折腾”。

【辽宁】20岁青年“逆袭” 回乡专心务农

在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时代,今年25岁的段万涛,在村务农已有5年。他选择了留乡种地,可算是个“逆袭”。

【江西】“90后”8万元娶亲 3个月即失婚

在版石镇,每年春节,都是适婚青年谈婚论嫁的最好时机。2014年春节,阿宏相亲成功。2015年春节,双方签下红单(订婚)。可结婚3个月,阿宏的老婆就跟别人跑了。

【宁夏】打工返乡创业 却成跑路老板?

如今,三秀才参与创立的桶装水,村民们喝上了;零食厂,在县城的工业园里拔地而起;养牛场,被一个回族企业家买下后,继续开着。只有三秀才,消失不见了。

【陕西】土地已无价值 一心攒钱进城

在村里,土地收益已变得微乎其微,对在外打工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专门回家劳作的必要,把土地托管出去,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江苏】苏北坡井死了 它因煤炭而亡

坡井关闭是在十五年前的春节。那时,正逢我大学一年级的寒假。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工人集体搬迁到另外一个矿井。这给坡井带来了灾难。所有工人楼房里的窗户几乎都被打烂,凡是带不走的都要踩上几脚,似乎担心后来人占便宜。

【安徽】宗祠宁修勿拆 传承读书家训

今年春节,村里还像往常一样,人气丝毫没有减少。80多户人家,几乎都住上了新楼。房建了、路有了、桥修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村里人产生了修宗祠的念头。

【贵州】年轻人抛弃的布依族文化图腾

在这个偏安一隅的布依族村庄,无论富裕还是贫穷,村民都恪守着一种民俗——杀鸡待客。但今年春节,人们来拜年,除有直接血缘的,基本不用鸡拜年了,而是买些饮料、甜品,再拎上几瓶白酒,便了事。

【湖南】小洋楼大彩电 除夕看不上春晚

叔叔家过年新买了大彩电,却在除夕夜因为电压不够无法播放,春晚自然是看不上。买来的洗衣机,也受困于电压问题而难以带动。“至于空调,那根本装了也是白装。”

【重庆】幺娘离世 留守老头抬棺

猴年正月初五,幺娘唐凤兰死于肺癌晚期。两天后,在一片哀乐声中,幺叔陶柱安葬了这位43岁的得力妻子。墓地,选在我家后面的土坡上,坟头下是一片正悄然改变的良田。

【甘肃】戈壁移民二代 开网店卖特产

作为移民二代,孙永虽然不是大学生,也告别了农民身份,在县城开了一家汽修店。如今,他的下一代已被安置在县城。很多移民二代和三代,虽然住在村里,却也不像世纪之初那么艰辛。

【广西】农田多荒置 春节无新米

“读书不如去打工”成了礼昭山少男少女的普遍观念。覃二哥15岁的女儿小琳,就在去年暑假前背着父母,偷偷跟着小伙伴冒用别人的身份证到广东打工,直到过年前才回家。

【湖北】转让土地进城 退休返乡租田

2011年,爷爷奶奶终于同意把耕地转让给他人去种。至此,这块养育了我们家四代人的土地,彻底与我们告别了。但没想到的是,与耕地的不解之缘并没有结束。

【青海】乡村社火从此断了

正月初八,社火正式亮相,叫“出灯官”。今年春节,只有敲锣打鼓,却没有跳社火的队伍。 “今年不耍了,没有人。”村里人说。

【上海】下一代不会再有乡村记忆

“几年前,镇上有个商品房楼盘打出广告,说‘向北8米便是市区’。现在,我们是出门右拐便是城市。”说起现在的生活,在村里生活了30多年的吴阿姨打趣说。

【新疆】兵团人冬进城夏种棉

初冬,家里的棉花捡拾完后,忙碌了一年的父母会从相距约10公里外的连队,来到市里生活。开春,脱下光鲜的衣服,又得开着称得上老古董的拖拉机开始耕种。

【内蒙古】种菜只为自吃 急盼征地变现

“我爷爷说,农民还是不能没地”。李俊伟守着这句祖训,即便成年后学下木匠手艺在城里打工,每到秋收时节,都会回到地里。他不忍心看着土地被垃圾包围,变成荒地。

【天津】城与乡多远?仅隔一铁道

“现在娶媳妇你要有楼,村里的这些房子不算,要有城里的楼、有物业、有集体供热,还要有辆小车。”88岁的杨芳一点儿不显落伍,时下年轻人的择偶要求她清楚得很。

【黑龙江】前半生砍树 后半生护林

曾经的西岭林场,因林木茂盛而设置林场。70年代末,出现了可采林木资源危机。现在的西岭人家,已彻底告别了以柴举炊的时代。当地还搞起了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川】过年传统习俗去哪儿了?

小时候,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也俗称“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到竹林里砍下一根坚硬高长的竹子,用来打扫“扬尘”,晚上还要写灶书“祭灶”。腊月二十六清晨,要上坟,爷爷领着后辈趁天未亮上山祭祖。腊月二十八凌晨,要团年。腊月三十,要守岁……

【西藏】游客蜂拥入 圣地守护勤

上世纪90年代前,依偎圣湖的纳木错是个纯牧业村,村民的收入单纯依靠牧业。90年代以后,纳木错的游客多起来,但扎西岛仅寺庙有简单的接待能力。

最新消息

  • 全部
专题内重要新闻

乡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