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上海自贸区的要义在公平

2013年11月06日07:23  环球时报

  魏建国

  上海自贸区已挂牌一个月,其到底在中国新一轮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除了人们普遍认为的“改革试验区”之外,通过创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安排,形成公平利益分配大格局恐怕是其本质要义。

  当前,各界对于上海自贸区的认识有些片面,比如有观点认为,上海自贸区的重心在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境内关外货物自由流通的“自由贸易港”;另有观点认为,是推动中国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些理解都正确,但又不完全。

  我们理解上海自贸区,不能局限于其本身,而要超越短期利益和地区利益,站在全球宏观大视野下思考其发展定位和战略任务。上海自贸区方案中一项重要改革就是要为区内所有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其立意极为深远,旨在以此撬动未来带有全局意义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实践十八大提出来的“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如何“以市场化制度为本,创自由竞争之基”,来激发和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其实,“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仅是新一轮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新要求,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更是政府体制改革的内在诉求。从外部挑战看,全球贸易正出现由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的新趋势。从内部挑战看,中国目前仍算不上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仍存在各种制度壁垒妨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一方面,从资源配置角度讲,我国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国企与民企在获取生产要素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上存在显著区别。另一方面,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管制,以及对国企的隐性补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市场的代替和挤出,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和信号失真。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体制中那些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已非常迫切。因此,上海自贸区需要从“放松政府管制,优化制度供给,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标着眼,打破现有市场和制度垄断,向个人和企业平等赋权,创设“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通过深化对各类要素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争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南方都市报:“任性”的孙杨,学李娜单飞吧
  • 人民日报:“免费医疗”不是最佳答案
  • 新京报:大关奸淫幼女案,赔偿不能沦为“买刑”
  • 北青报:如何看待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 人民日报海外版:“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