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只会喊加税的专家成了“砖家”

2013年11月06日08:29  中国青年报
不少专家都热衷于谈“加税”,甚至只会提“加税” 不少专家都热衷于谈“加税”,甚至只会提“加税”

  叫嚷税负太重,是舆论常态的声音。当然,即使一个国家的税负再低,交税的人也会嫌税负高,也会呼吁减税,这是利益本能,可税重税轻毕竟是有标准的。有媒体近日以自己承担的税负为例算了一笔账,称当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已十分沉重了。这家媒体称,假如该报某员工月薪一万元,如给这位职工多发100元,仅五险一金项下,报社就得多交43.5元人民币,个人实际只得72元左右,上交政府28元左右,这样,政府部门就会以不同税费方式收走了71. 5元左右。文章通过横比纵比,判断民众和企业的税负确实太高了。    

  税负偏高是事实,奇怪的是,各种加税之声还是不断出现,甚至有部委的专家因为从来只会提加税的建议,而被讽为“加税专家”。他呼吁征房产税、遗产税、环境税、资源税、物业税等等,几乎每个增税的议题中都能看到这位专家的影子,这位专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开征某某税势在必行”。其实,不少专家都热衷于谈“加税”,甚至只会提“加税”,因为加税的声音政府部门最爱听了。

  经济学家周其仁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我在北京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多年来有一个经验,就是不要轻易去提加税的建议。因为这建议很容易被政府吸收,政府最容易听的意见就是加税的意见。

  梳理舆论的议题发现,确实如此。这类加税的建议,很容易就被“设置”为讨论话题和听证会议题,这类专家很容易就成为部委的座上宾并最终成为官方声音的代言人,其观点很容易被政府采纳。这类专家其实已经失去了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没有了对专业的敬畏,而成了政府偏好的传声筒,或者成为一种加税的论证工具,给一种政府偏爱的、对政府有利的政策涂上专业的油彩。

  有一个民间段子:你说交通拥堵,给你限号了;你说私家车太多,给你摇号了;你说油不合格污染空气,给你把油价涨了;你说房价太高买不起,征房产税了;你说贫富差距太大,开征遗产税了;你说资源越来越稀缺了,对你收资源税了;你说雾霾越来越严重了,对你说“民众要为呼吸新鲜空气埋单”了……

  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表达的就是公众对政府加税收费冲动的警惕和批评。正如食色乃是人的天性,爱税也是政府的天性,哪个政府部门不钟情于增税?因为收费对政府有利,有钱就有了权力,有钱就可以乱花钱,所以政府解决许多问题的方案,都是增税收费。这种手段被政府用多了、用顺手了、用习惯了,就会一有问题,就习惯性地想到收费增税。

  专家当然可以提加税的建议,税收是经济社会的杠杆,人是受利益驱动的经济人,很多社会问题都须通过税收杠杆去调节。但加税还是减税,或是系统性的减税而结构性的增税,不能迎合大众舆论和政府意志,而应该尊重专业判断和客观需要。有两个基本的现实需要注意,其一,当下中国的税负确实偏高,公众和企业的税负太重,藏富于民的减税取向应该成为改革的主流。其二,政府有天然的加税冲动,官员闻税则喜,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专家学者,应该成为一种抗衡政府加税冲动的力量,遏制那种被惯出来的、动辄以加税解决问题的偏好,把加税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不得不说,一些政府部门“改革就是加税”的习惯是被惯出来的。一方面是制度惯出来的,人大监督无能力,在征税这个最核心的代议问题上缺少制度性的约束,政府想加就加。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专业领域的娇惯,迎合加税意志的专家太多,加税的声音披上了专业的油彩,更显得正义凛然了。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南方都市报:“任性”的孙杨,学李娜单飞吧
  • 人民日报:“免费医疗”不是最佳答案
  • 新京报:大关奸淫幼女案,赔偿不能沦为“买刑”
  • 北青报:如何看待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 扬子晚报:众乘客成“看客”,根子在哪里?